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366

[ 袁倩倩 文选 ]   

初唐绝句诗的意蕴及审美特点

◇ 袁倩倩

  摘 要:初唐是五七言古体发展绝句和律体确立、刚健清新诗风逐步建立并取代浮艳颓靡诗风的时期。唐王朝建立之初宫廷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诗律和诗艺的方面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后经“初唐四杰”等下层文人在诗风上的变革,最终为了唐诗的风骨气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初唐 绝句诗 《赠苏馆》 《山中》
  
  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712)这九十四年为初唐,是五七言古体发展绝句和律体确立、刚健清新诗风逐步形成并取代浮艳颓靡诗风的时期。
  唐王朝建立之初,诗人们面临着如何对待齐梁诗歌以及唐诗应该选择什么发展方向的问题。唐太宗及其馆阁重臣对文艺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余地。据史籍记载,“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1]这里,唐太宗明确要求文学应“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反对无益劝诫的浮华之文,唐太宗反对“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帝京篇·序》)。另一方面太宗本人却爱好宏丽绮艳的诗风,其诗亦多有缛丽之作。
  这些宫廷文人,或位居显贵,或为帝王所用,每有所倡,天下靡然成风。他们的大量创作,内容也不外乎歌功颂德、宫苑游宴,既无须亦难以深入抒发情思。与南朝及隋代宫廷诗相比,可以说稍归于“雅正”,但也因为这种“雅正”而更显得苍白无力。其意义主要在于维持了一种艺术风气。宫廷诗人在艺术上所追求的是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而将这种华丽浮艳诗风推向极致的,是太宗后期登上政坛且主要活动于高宗朝的上官仪。高宗、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他们在绝句诗方面也不乏精警动人的篇目。如杜审言的《赠苏绾》:“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这里的“苏绾”是杜审言的朋友。书记,即苏绾的官职,唐代节度使置掌书记,简称书记,管文牍工作。曹丕《与吴质书》说:“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至足乐也。”又,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也有:“书记既翩翩,赋歌能妙绝。”这首诗的第一句“书记本翩翩”,即化用了这两个典故来形容苏绾其人——潇洒自得,文采出众。唐代节度使负责所辖地区的军政事务,所以文人到节度使幕府供职,也可以说是“从戎”。朔边,泛指西北边境,此处借指苏绾将要从戎之地。第二句诗是以提问的方式叙其事。前两句一句写人,一句写事,其间用“本”和“为许”巧加呼应,造成一气贯注之势。“我知道您本是一位风流儒雅,才思横溢的人,而今为何要从戎边疆呢?”这样说,不仅扣紧了题意,也点出了作诗的背景。还应该注意到,这里故作一问,非求其答,实是强调其事,以抒发难分之情,从而为下文的转折作准备。既然朋友已经决定去了,而且就要动身,自己对此虽不甚理解,不忍分离,然亦无可奈何,只有希望朋友早日归来,这就是下两句要说的。不过,动人以情的诗是不会说得那么平直乏味的,“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这是多么形象、风趣而又富有生活情味!红粉,形容妆饰美貌的女子,这里指苏绾的妻子;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诗的三四句用流水对的句势,写得回合婉挚,反复致意,意思总落在一个“归”字上,那便是“红粉”计日盼君归,君在“燕支”莫忘归!他那新颖自然,情韵浓郁,爽朗活泼的艺术风格,正使我们看到了七绝向盛唐过渡的端倪。
  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有重要的建树,但总体上来说,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下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使诗歌摆脱宫廷的羁縻,面向更广阔的时代生活,焕发新的蓬勃生机,这个任务,不能不主要落到了那些来自下层阶级的作家身上。
  在宫廷诗人创作歌颂歌舞升平的宫廷诗歌的同时,诗坛上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和杨炯。他们才高位卑,以寒士的眼光来批判贵族社会。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热情和人生理想,带着游历四方的阅历,将满腔热情倾注到诗歌当中,拓宽了诗歌的视野,诗歌的内容从此不只局限于宫廷诗歌的风雅玩乐中。四杰中的骆宾王曾从军西域,后又北游幽燕,诗集中颇多边塞题材的诗歌,如《在军登城楼》这首绝句及《早秋出塞》、《边城落日》等律诗,可说是首开唐代边塞诗之先河。王勃的诗歌成就在四杰中是最高的,尤其是他的五绝,情景交融、含思蕴藉,推进了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如《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在短小的篇制中做到了神固气完,说明唐诗的语言已经走向成熟。
  《山中》大约写于王勃被废掉沛王府修撰的官职之后漂泊于巴蜀山水期间。年轻气盛的作者,在刚刚踏上了人生的征程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他的游历巴蜀,不是在官职任上的豪兴漫逝,也不是纵情畅游,而是带着满腹的丢官思乡的愁苦在巴山蜀水之间流浪。他曾在这期间写的一篇《游庙山赋》中说:“他乡山水,只令人悲。”在《普安建阳题壁》这首诗中写道:“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很明显,此时他完全沉溺于一种巨大的悲伤之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自己送别人到四川时那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慷慨情怀已经难以寻觅了。
  对首句“长江悲已滞”,人们有不同解释。有人说是作者“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有人说是“因见长江逶迤东去……感叹长期留滞。”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切合诗意。问题的关键在于“滞”的主语是谁,是直接指长江,还是直接指作者?按照诗意,笔者认为“滞”的直接主语就是“长江”,而不是作者。作者站在高山之上,遥望万里长江,虽然在他的理智里长江是流动的,而在他的视觉中,长江似乎是静止的,是说长江好像停滞了似的。而这停滞的原因,是因为“悲”,长江也因为巨大的悲伤而停止了流动。然而,长江是无感情的,是作者把自己巨大的悲伤移至了长江身上,这无异于说:我内心的悲伤太深沉太迷茫了,当我的悲伤随着我的目光投向那长江的时候,长江也因为这悲伤而停滞。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悲伤,是一种伴随着唐代人阔达心胸,磅礴气势而到来的悲伤。到第二句:“万里念得归”,不仅解释了作者“悲”的原因是不能归去,而且将不能归去的万里征程与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两种形象叠合到一起。“万里”既指长江的滚滚流水,又指从这巴山蜀水到作者的家乡有“万里”之远,如果沿着万里长江东下,我也能够归去,就像杜甫所说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而,“长江悲已滞”,纵有归路,我也难以归去。所以,这一句的“念”字对应第一句的“悲”字,写出作者在万般悲伤之中,只能是惦念、念叨着何时归去而已。那么,这样一种“悲”和“念”使人已经很难过了,再加上三、四两句“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把作者当时的悲伤就写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也更为深沉。“况复”,意即况且再加上。况且再加上在这深秋的高风强劲吹拂的夜晚,环顾四山,到处都是黄叶纷飞。作者的心就像随着飞落的黄叶而下坠、而沉沦,下坠、沉沦在凄凉、暗淡的境界之中。在这里,“高风晚”与“黄叶飞”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高风”这一意象,借自然界一种猛烈残忍的力量象征着人世间种种摧残人心的东西。“落叶”这一意象,即象征着秋的来临,又意味着事物的毁灭。由于这两个意象间的因果关系,这首诗也就向人们诉说出作者一刻也不愿意在这滞留下去而急于返回家园的迫切心情。“高风晚”与“山山黄叶飞”是一种悲凉而又阔大的意境,它又与“长江悲已滞”的巨大的悲伤连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悲伤情怀。
  初唐是绝句诗定型并开始发展的时期,绝句诗在初唐诗人所作的诗作中占的比重不大,但不少作品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多方面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注释:
  [1][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文史第二十八》(卷八)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
  [2]乔惟德,尚永亮著,陆耀东主编.唐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袁倩倩 甘肃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730050)

初唐绝句诗的意蕴及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