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07

[ 何平 文选 ]   

对文字学融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 何平

  摘 要:文字是解读文本、研究文本的基础,而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重要学说,它探究文字的形体及意义的演变历程。探究文字的字体及意义的演变,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进而深入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最终可以准确解读文本的内容。古代汉字是象形文字,它具有绘画的美感,学习古代汉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进而提升他们学习文字的兴趣,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文字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 影响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师生谈之色变,高中文言文的难点何在呢?这与汉字的形体演变有关,汉字的形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意义的变化,随着汉字的简化,汉字的一些原始意义正在逐渐消亡,如果不去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古代汉字的形体演变,学生将很难理解一些汉字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一、文字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字古今意义的差别
  随着时代的不同,汉字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经历了迅速的简化历程,文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好多部首和偏旁都发生了简化或调整了位置。面对简化后的汉字,学生不知道它们的原始形态,往往无法体会汉字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我们通过对文字形体演变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本义,掌握它的引申义,进而深入把握文字内涵。
  (一)通过汉字的形体来分析讲解词的本义
  至今,汉字的形体与含义尽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可寻其根源,我们的先人已对汉字的形体特征有了很好的归纳,如《说文解字》就是通过形体来分析汉字本义的典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来准确概括汉字部件的含义,进而更好地理解整个字的意义,如“集”字的讲解:集字由“隹”和“木”两部分组成,“隹”是汉字部首之一,《说文解字》中云:“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集字用小篆来写就是:上面是三个“隹”字,下面是木,木就是树,它的本义就是鸟群停在树上。知道集字的本义,也就可以理解由“集”字所引申的一些词的含义了。
  (二)通过汉字形体分析来梳理汉字的意义变化
  汉字的诸多义项往往与汉字的形体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能够揭秘其形体变化,便可以理解其含义的变化了,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如《孟子》里有“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中的“元”字,“元”在这里当“人头”讲。由楷书追溯到金文、甲骨文,才知道这个字原来画的是一个侧立的人,突出人的头部,本义就是“人头”,“人头”是人体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引申为“第一”、“最先”、“最重要”等意思,所以生活中职位最高、责任最大,在某一方面有统领作用的人,都冠以“元”字,诸如“元帅”、“元勋”、“元首”、“元凶”。弄清了字形,揭示了文字本义,它的引申义也就明确了。
  (三)通过汉字形体来区分相近汉字的意义
  许多汉字的形体相似,但其含义却不一定相同,从汉字形体的原始形态来探究,它们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如简单的“耳刀”旁,放在汉字的左右就有着重大的区别,“左耳刀”的原始形态是“阜”字,“右耳刀”是“邑”字。“阜”字的含义是“土山”,而“邑”字的含义是“城镇”,由它们组成形旁的汉字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如“阳”、“阴”、“陂”等多与山体相关,而“都”、“郡”、“邦”等则多与城市相关。
  二、文字学有利于深入探究文字的文化内涵
  现实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与载体,文言文尽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仍无法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望,而懂得了古代汉字的内涵,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古代重要的文本,也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中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1]。如何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离不开对文字的解读,而古代汉字毕竟和我们现代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有些语义我们已经陌生化了,如果不能通过文字学追根溯源,恐怕学生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也很难形成语感。如“纟”旁同源于“糸”旁,而“糸”旁有很多字是表示颜色的。姚淦铭先生在《汉字文化思维》中提及糸字为旁的字多与丝的色彩有关。[2]如“绛”,大赤,即大红色,“绘”,会合五彩的刺绣。还有保持原来形旁的汉字,如“素”,表示白色而细密的未经加工的丝织品,“紫”,丝帛呈青赤色,就是以赤入于黑。此外,“糸”,《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从甲骨文、金文至小篆的字形均可以看出“糸”构形于一束丝。通过对“纟”旁的追溯,我们知道了“纟”旁所组成的词语往往和丝织品以及颜色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丝织品的热衷,并赋予它们美丽的色彩。
  三、文字学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里指出:“美感包含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3]汉字的创造源于先民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将心中事物的最美好形态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汉字主要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更多的是以感性为主,与实物及其环境更密切,与音节文字有着重要的不同。以“水”字为例,音节文字的单词与水的实际存在的形态、形象毫无关系,只是通过一定的概念规定它的存在,而汉字的“水”虽经过多次变革仍保持与真实水的形状神态上的相似;再如“男”字,一个在田里挥舞工具的人,让我们不但明白了男人的责任,还想到了农业社会中男人的社会地位。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汉字的形体艺术不仅可以愉悦人心,还能够激发人去联想。
  总之,同学们知道一些文字学知识,不仅可以深刻认识汉字,尤为重要的是能以崭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汉字。
  
  注释: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3]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211页。
  参考文献:
  [1]曹海明.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何平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对文字学融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