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2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注释补述一则

◇ 马文卿 赵羽

  摘 要:本文就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句古文的原始出处问题进行了再次探讨,并且对“铁如意”和“金叵罗”两个典故的注释加以简要补充。
  关键词: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注释 补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其少年往事的散文,原刊于1926年10月《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9期,当时副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也选录了这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记有塾师寿镜吾老先生朗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关于这句古文的出处以及句中典故的注释问题,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查找和研究,但是仍旧有疑问悬而未决,需要补充说明。
  一、前辈学者关于“铁如意……”原始出处问题的研究
  “铁如意……”这句古文的出处,很长时间以来都没能被学者找到,相关的猜测和争论也非常多。例如一九五九年四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了一本《鲁迅作品选》,书中注释说这段文字出自明末清初贾凫西所著《木皮散人鼓词》。然而,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老师们后来找到了《木皮散人鼓词》,寻遍字里行间就是不见这段文字,于是推翻了这个注释。[1]直到1978年,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章石承先生发表论文《必须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本来面目》[2],这才发现“铁如意”等语,是清末江阴南菁书院学生刘翰所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刘翰为清末武进人,生卒年未详,曾讲学于南菁书院、南菁讲舍,科举列古学超等八名。[3]刘翰这篇骈赋后来收录于清末王先谦编订,南菁书院刊行的《清嘉集初稿》卷五中。1981新编16卷本《鲁迅全集》出版时,《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也补注说明“铁如意……”是清末常州刘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的句子。
  事实上,关于“铁如意……”古文句的出处问题,在章石承先生之前,就一直有研究者关注。早在1951年,周作人就写有散文《寿先生二——随笔外篇(一一七)》,文中回忆道:“‘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荷;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唉。’这两句话记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却不知道是什么人的赋,或者是吴谷人的吧。”[4]吴谷人即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吴锡麒,吴锡麒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人,以骈文著称于世,有《有正味斋集》73卷传世。1972年前后,唐弢先生也对“铁如意……”的出处问题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相关研究。唐弢先生在1972年10月1日写给姜德明的信中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寿镜吾在念的‘铁如意……金叵罗’一联,据说曾问过多人,仍找不到出处,周作人说大概是吴谷人的骈文,我特地买了一部《有正味斋骈文笺》,结果没有,大上其当。我就疑心或者是胡天游,他是清朝数一数二的骈文家,又是绍兴人,也许周作人误记了,但《石笥三房文集》里也没有。……最近始得一些线索,可能在一部极冷僻的《制艺文集》里。”[5]唐弢先生在翻检吴锡麒的文集后,并未发现有与“铁如意……”类似的文句。此后不久,唐弢在1972年11月25日写给陈鸣树的信中又提到:“‘铁如意……’一联,决非孤立的对联,乃是骈文中的一组,因此不可能从楹联大观或笔记小说中找到,周作人曾说是吴谷人的文章,我找了《有正味斋骈文注》,没有;胡天游(他是清代骈文名家,又是绍兴人)文集里似乎也没有。你提到的几个人,都在我们所里,也说不出出处。钱钟书说可能在《同馆律赋汇抄》里,但我在此处只买到《同馆试律汇抄》,光是试帖诗,没有试赋。因此仍未找到。”[6]唐弢先生关于“铁如意……”出处的研究,虽然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是已经查阅了大量文献,并且有了研究线索,特别是钱钟书先生指出“铁如意……”一句很有可能出自《同馆律赋汇抄》,而《同馆律赋汇抄》一书应当就是唐弢先生提到的那一部极冷僻的制艺文集。
  “铁如意……”这句古文可能出在《同馆律赋汇抄》里,钱钟书先生早年或许曾读过此书,多年后对其中文句尚留有印象,钱先生这一说法又可以和后来王芸孙先生的回忆文章相印证。1987年,王芸孙曾撰文说:“幼年家居,偶因好奇,颇思一阅旧时‘八股文’书籍,遍索书库,见诸翰林所撰《同馆律赋》等,皆昔年应举士子肄习用书。鲁迅先生文中所举塾师高诵骈文:‘铁如意指挥若定,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即出《同馆律赋》中。”[7]王芸孙文章在《读书》杂志刊出后,蔡文又在当年《读书》上发表《也说“倾倒淋漓”的出处》一文,蔡文认为“铁如意……”等语句源出于清末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至于收入《同馆律赋》则是后来的事情。[8]仔细查阅蔡文《也说“倾倒淋漓”的出处》这篇论文后可以注意到,此文极为短小简略,既没有指出《同馆律赋》究竟为何书,而且对其书出于何人之手,刊刻于何时,“铁如意……”等语见于此书何处,皆未作说明。关于《同馆律赋》与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在时间上孰先孰后的问题,文中只有论断而没有具体论证。唐弢先生寻访未得的《同馆律赋》一书,蔡文恐怕根本就没见过,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的创作早于《同馆律赋》的编订之说也似乎过于武断,不足以为凭。
  与《同馆律赋》有类似题目的清代科举文献非常多,例如,法式善就曾编辑有《同馆赋钞》、《同馆试录汇钞》、《同馆试律汇钞》等书;蒋攸銛编有《同馆律赋精萃》;宋湘、朱九山、王家相等都编有名为《同馆赋抄》的制艺文集。法式善、蒋攸銛等人的生活时间都早于清末的刘翰,章石承先生虽然发现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有“铁如意”等语,但是“铁如意……”的原始出处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决。最起码,在弄清钱钟书、王芸孙所见之《同馆律赋》究竟为何书之前,“铁如意……”等语是否源出于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尚未可知。
  二、关于“铁如意”与“金叵罗”的注释
  “铁如意”与“金叵罗”两句都是用典,陆润德先生论文《质疑杂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铁如意指挥倜傥……”》[9]对此已经注释得非常清楚:
  《宋史纪事本末·平蜀》写宋帝发兵西讨,“蜀主闻之,以王昭远为都统,……手执铁如意,指麾军事,自方诸葛亮。”《宋史·蜀世家》记载与之略同。
  金叵罗语出《北齐书·祖珽传》:“神武宴僚属,于坐失金叵罗。窦泰令饮酒者皆脱帽,于珽髻上得之。”
  值得专门说明的是,“铁如意”与“金叵罗”作为典故在诗词中对举合用的情况在清代以前实际上就已经很常见了。南宋王灼《拾诸公余韵赠辉禅师兼奉答龙伯秋谒广利辉禅师》其二诗云:“不执铁如意,肯偷金叵罗。”金代王寂《席上赠马杨陈三同道》诗云:“清谈缓举玉如意,痛饮屡翻金叵罗。”元代侯克中《公子行》诗云:“儿嬉轻碎玉如意,客散不收金叵罗。”元代李昱《北上行送周士约》诗云:“停君铁如意,饮我金叵罗。”明代李东阳《题程亚卿所藏刘进画鱼》诗云:“玉如意,金叵罗,激高堂,扬练波。”明代王世贞《归自胥门会子与自滇南入贺有赠》诗云:“马蹄绣错铁如意,琥珀光凌金叵罗。”清初王广心《送宋直方宗卿》诗云:“手挥铁如意,口衔金叵罗。”清代王友亮《将进酒》(北风无宁柯)词云:“少撝铁如意,快卷金叵罗。”由以上诗词可知,“铁如意”与“金叵罗”双典并举这样的句式并非清末刘翰所独创,反倒是刘翰在创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时很可能参考了古人的成句,在刘翰之前存在包含类似句式的骈赋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在古人并用“铁如意”与“金叵罗”典故的诗句中,“金叵罗”一句用的基本上都是北齐祖珽醉盗金叵罗的典故;至于“铁如意”这一句,则在不同的诗词中,所用“铁如意”的典故也往往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
  (一)用晋人王敦“唾壶玉碎”的典故。《晋书·王敦传》:“酒后辄咏魏武(曹操)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皆裂。”《世说新语·豪爽》篇也有类似的记载。典型的诗例有不少,如两宋之交胡寅《和单令除夕二首》其二诗云:“击壶安用铁如意,爱酒犹须金叵罗。”清人成多禄《咏半园所藏嘉庆御园图墨》诗云:“豪情吟共铁如意,雅制爱犹金叵罗。”
  (二)用石崇与王恺斗富的典故。《世说新语·汰侈》曰:“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晋书·石崇传》亦记载此事。用此典故的诗句如近代南社诗人田兴奎《赠黄兴、宋教仁》诗云:“珊瑚直碎铁如意,块垒横浇金叵罗。”
  (三)用后蜀王昭远手执铁如意,指挥作战的典故。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引“铁如意,指挥倜傥……”,句中使用的正是这一典故。早在后蜀王昭远以前,古代儒将就有以如意作为军事指挥用具的传统,《世说新语·简傲》篇记载东晋谢万北征,“召集诸将,都无所说,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君皆是劲卒!’”《南史·韦睿传》记载梁代名将韦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还常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后世又有工匠以铁如意指挥建筑工程的事迹,明代陈所蕴所作《张山人传》记载明代的园林家张南阳“解衣盘薄,执铁如意指挥群工,群工辐辏,惟山人使”。
  
  注释:
  [1]陈根生:《鲁迅名篇问世以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2]章石承:《必须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本来面目》,扬州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第14页。
  [3]何琼崖,蔡桂华:《<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简介》,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第18页。
  [4]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441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弢纪念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8页。
  [6]唐弢:《唐弢文集10·书信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457页。
  [7]王芸孙:《山晓阁古文选》,读书,1987年,第1期,第120页。
  [8]蔡文:《也说“倾倒淋漓”的出处》,读书,1987年,第5期,第32页。
  [9]傅璇琮编:《学林漫录》(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2页。
  
  
  (马文卿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中学 271600;赵羽 山东省滨州学院中文系 25660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注释补述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