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文学名著,能陶冶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在当今时代功利化的阅读环境里,我们应多措并举,为学生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推荐较好的阅读方式,提供多样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悦”读文学名著,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增添其文化底蕴。
关键词:“悦”读文学名著策略 “立体式”阅读环境 “原生态”阅读方式 “多样化”阅读方法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它历经大浪淘沙,沉淀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并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阅读文学名著,能够陶冶我们的心灵;感悟文学名著,能够提升我们的素养。因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不少名著选文,像节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选自《聊斋志异》的《狼》、节选自《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以及节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等等,其目的在于让中学生初步认识名著,进而了解名著,最终走进名著,于潜移默化的阅读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但一个谁也无法回避、讳言的事实是,博大精深的文学名著犹如美丽的肥皂泡,在现实恍如沙漠的文化阅读环境里,一戳就破了……
尽管如此,有识的教育专家和广大的一线教师们,还在不断地摸索使中学生愿读、“悦”读文学名著的方法,如激趣导读、循序渐进、模块阅读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教学中学以致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一些浅见:
一、创设“立体式”阅读环境
其实,当今中学生不愿读、不爱读长篇文学名著是有其现实原因的,这与社会、学校、家庭中的教育观念功利心太重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每天总是想着哪些书读一读是有用的,而哪些书对考试加分是无用的话,那我们就会变得心浮气躁,惟“分”是图,心想与其阅读长篇文学名著还不如读点文化快餐收益更快呢!因此,笔者觉得,要想让学生愿读、“悦”读长篇文学名著,还得从源头抓起,那就是创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式的阅读环境,它应包含:⑴社会阅读环境要净化(希望不算是笔者的一厢情愿,但人们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必将渴盼精神需求的规律使这份愿景有了实现的基础),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与环境。⑵学校阅读环境要浓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有能力也有义务身先士卒,形成“全校来读书,人人读名著”的舆论与氛围,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山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曾掷地有声地指出:“让学生喜欢读书,对语文老师来说,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语文老师就爱读书,爱读名著,那么他在课上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爱好传递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⑶家庭阅读环境要跟上。现在很多孩子一放学就或坐在电视机前或趴在电脑桌旁,究其原因是许多家长虽未“言传”但已“身教”——偷菜、打牌、玩各种小游戏、看各种家长里短的所谓“新闻”——这就是许多人平时主要的娱乐方式!在这种环境中,如果学生愿读、“悦”读长篇文学名著,倒成了咄咄怪事!对此,张伟忠老师的另一番话也颇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把人一生的时间视为是一种投资,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投资性阅读和消费性阅读两大类。名著类的阅读就像投资一样,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因为产生的利息会越来越高。至于消费类阅读(比如阅读时文、报纸、网络等),不妨使用‘零钱’和零碎时间。”
二、提倡“原生态”阅读方式
今天我们的许多孩子也是读名著的,包括长篇,只不过很多人不大爱读大部头的原著,看得更多的是那种卡通版、青少年版以及所谓的专家通俗解读版。不过倒也不难理解,大部头的原著“这劳什子”太费时伤神,还是这“简约而不简单”的简易通行本好读,而且还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我读过了诸多名著,我的文化素养可是“名著级”的。
作为一名从初中就热爱中外名著的读者、一个因为爱名著爱文学而走上教师岗位的语文老师,笔者对此还是持有异议的。即使对无论在文化知识方面还是人生阅历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理解、读懂名著原著的初中生,笔者仍然主张他们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对名著的原著作品进行原生态阅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是喜欢看《西游记》的,尤其是六小龄童主演的影视剧作;但当我们再看到周星驰版本的《大话西游》时,不少人一定会再次把“无厘头”的搞笑搞怪帽子扣到周星驰身上,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与我们看过无数遍的电视剧《西游记》里完全不一样的“唐僧”形象:啰啰嗦嗦惹人厌,无能无德让人烦。我们会不禁心生纳闷:那个心系取经大业、仁厚善良完美的取经徒哪里去了?其实大家如果认真读过《西游记》原著,对周版的“唐僧”,也就会多几分认同了!
三、采取“多样化”阅读方法
文学名著因其篇幅较长,费时耗力,阅读方法应该与我们传统中短篇文章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平时对文学名著的指导阅读中,一些学校和老师也采取了很多可行、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也就是笔者比较推崇的阅读方法多样化。
以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为例,我们可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小说《三国演义》阅读之后再接触一下史书《三国志》,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同写“三国”,《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说”是与《三国志》中的“拥曹反刘说”正好相反的;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联系我们老百姓对三国人物的主流认识(如曹操的“大白脸”说),加上鲁迅对演义中刘备、诸葛亮的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由此可综合、辩证地评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内涵,这样做就要比单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有趣得多,有效得多,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吸引他们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去主动探究、阅读文学名著。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定期举办文学名著读书月活动、召开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举行就作品某一方面内容的辩论会(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忠义观比较)、做名著阅读积累卡片等等。
引导中学生愿读、“悦”读文学名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经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愿我们语文教师携起手来,在学生中间催开文学名著这朵文化奇葩!
(薛薇 山东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 25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