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20

  

乘着音乐的翅膀

◇ 张菁 王振敏

  摘 要: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因此,语文学科既是语言学科,又是文化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学和学科的艺术性,而音乐无论从形式、方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方面都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语文教学恰当地应用音乐会使课堂更加完美和谐,富有感染力,更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当然,若要有效的借助音乐,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感染力 培养 审美情趣 注意问题
  
  《毛诗序》中说:“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从自身特点来看,汉语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可见,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作为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中突出教学和学科的艺术性,恰当地应用音乐会使课堂更加完美和谐,富有感染力。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对引发学生想象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音乐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进入情境,引入课题。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导入新课时,可选用古典或富有浪漫主义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其音乐的节奏均匀、鲜明;另外,还可选抒情色彩浓烈、氛围静谧的“小夜曲”,如《月光曲》、《致艾丽斯》等;或者选用现代的一些流行音乐的独奏曲。作为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在平时注意搜集乐曲,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既可以按不同感情基调储存,也可以按不同演奏器乐储存,或者直接配合自己所使用的课本储存备选音乐。
  导入新课时,应选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课堂内容。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好汉歌》,学生不由自主地会精神振作,意气奋发;讲余光中的《乡愁》时,配上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离家的孩子》、《思乡曲》,来渲染深沉悲伤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短时间内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二、课文朗读配乐的选取
  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时恰当地配以美妙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文内容与音乐交互作用于朗诵者和听者。诵读者在乐声的导引下,自然地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老师和学生也会伴着音乐欣赏、享受课文。如学习现代文,朗读散文《春》时,可选配《春之声》,带领学生走入春天的世界;读《你一定会听见的》时,可选配班得瑞钢琴曲《春野》,营造静谧温馨的氛围;读《最后一课》时,可选配《长城谣》,此乐曲悲壮苍凉,而且感情基调、思想内容与文章完全融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再如学习古诗文,朗读《三峡》时,可选配古筝曲《高山流水》以体味三峡的雄伟壮观和凶险秀丽;读《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选用舒缓深沉的古代送别曲《阳关三叠》,渲染真诚依恋的栈别气氛;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选用古色古香、婉转悠长、令人遐想的《关山月》,或者直接配《明月几时有》;读《石壕吏》可选《铁蹄下的歌女》,增强诗的凄切感。在学习现代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选用与诗的内容有同工异曲之妙的《壮志在我心》,让学生理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信念,让诗歌的主题深入学生心灵。
  三、课堂练笔时选配音乐
  当堂练笔,在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及时写下感悟,或受启发而触发的联想,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即兴写作的能力。选配音乐的作用在于营造好的写作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
  学习之后,学生沉浸在作者的情感中,根据授课内容适时播放一段或轻松或低沉的音乐,如《梦幻岛》、《春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情感;或者《晚安城市》、《森林之翔》等,学生能在音乐声中很快入境,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练笔,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配以音乐,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记录下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感。
  通过合理地选取音乐,既可以增强文章和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营造一种与文章完美和谐的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音乐的实际运用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运用音乐辅助教学,不能违背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
  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不能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音乐不能违背学科本身的规律和要求,忽视常规的教学,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不是听音乐所能掌握的。
  (二)注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虽然可以融入语文教学,辅助语文教学,但语文课不是音乐课,语言文字、对文章的理解是主角,音乐只能充当伴舞、配角,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确,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带到语文课堂中来的音乐,其目的也只能是为教师授课时增添的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三)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可以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在文章处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一方面,音乐不可以一味充斥于整个课堂,同时应注意时长、音量等,否则学生会有腻烦之感;另一方面,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品味的空间。
  (四)注意音乐的选择
  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用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歌词的内容,要与文章思想相符。语文课上选用的音乐贵在和谐、流畅,在剪辑上应当过渡自然、不留痕迹;音乐的节奏,应当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同步,应注意寻找合适的衔接点和恰当使用音乐衔接的技巧。
  结语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段欢快明朗的节奏,一个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求知之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乐便是其间的潺潺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灵,回环、旋转、陶冶、荡涤,它更是语文课堂的一剂活水,使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穷。
  
  (张菁,王振敏 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 266003)

乘着音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