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韵散相结合的行文方式是中国古代小说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小说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早期的话本小说中,往往只出现一首诗或词,没有头回和入话释论,而直接以话说为标志进入正话。而在“三言二拍”中,每篇都会以或诗或词或赋或其他韵文的形式出现,在话本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三言二拍 入话诗词 文人化 劝诫教化
鲁迅先生在《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一文中将拟话本的特征归纳为三条:“1.须讲近世事;2.什九须有“得胜头回”;3.须引证诗词。”把诗词作为拟话本小说的特征之一。诗词在话本小说的形成中也是出现最早的。我们从下表中可以窥探出三言二拍入话诗词的运用情况:
三言二拍5种话本小说集中入话诗词运用情况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诗 33 34 30 36 30
82.5% 85% 75% 90% 78.9%
词 7 5 7 2 7
17.5% 12.5% 17.5% 5% 18.4%
赋 0 1 3 0 1
0% 2.5% 7.5% 0% 2.6%
赞 0 0 0 2 0
0% 0% 0% 5% 0%
合计 40 40 40 40 38
100% 100% 100% 100% 100%
注:其中《初刻》第二十三卷与《二刻》第二十三卷重复,《二刻》第四十卷为杂剧而非话本,因此《二刻》可供研究的篇数为38篇。
据上表可见,在数量比例上,话本小说在开篇位置出现入话诗词的,占话本小说的100%。其中以诗的形式出现最为普遍,《喻世明言》中诗在入话韵文中占82.5%;《警世通言》中诗在入话韵文中占85%;《醒世恒言》中诗在入话韵文中占75%;《初刻拍案惊奇》中诗在入话韵文中占90%;《二刻拍案惊奇》中占78.9%。因此,探究入话诗词的作用十分必要。笔者对三言二拍中入话诗词的作用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总揽全文,点明主旨
三言二拍中,有些入话诗词起到了总揽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通过对情节的高度概括,起到了预示情节,吸引读者的作用,相当于高度概括的内容提要。如《二刻·赵县君乔送黄柑 吴宣教干偿白镪》中入话诗概括了正话吴宣教勾搭人妻,却误入骗局的故事。不用看下文就大概知道了其主要情节,总揽全文,点明世人不可贪色误事的主旨。同样的还有《二刻·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万物皆有情,不论妖与鬼。妙药可通灵,方信岐黄理。”此首入话诗与题目相互照应,揭示了正话故事中的情节。
三言二拍作者通过入话诗词来总揽全文,点明主旨,主要是通过预示的笔法。通过总结和概括文章的情节和结局,作者把主旨预先透露给读者,这种手法起到了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阿契曾在《剧作法》中谈到:“预示似乎泄露了机密,破坏了悬念,其实不然,艺术欣赏经验表明,一味‘守秘’,让读者长久处在无知地位,很快就会使他们产生沮丧感,而预示则是避免欣赏兴趣丧失的有效方法。”诚然,入话诗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抓住了故事主要情节,激发了读者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的欲望。这样可以使读者处于半知的状态,读者会带着这个谜团,走入正话,最终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感受。
二、引出线索,烘托气氛
有些入话诗词作为话本的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线索,起到了烘托气氛,引出下文的作用。
引出故事中的时间。如《二刻·襄敏公元宵失子 十三郎五岁朝天》中入话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与喧哗,从而引出了在这种人山人海的元宵节里,神童从丢失到自救再到面朝天子的一个传奇经历。
引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如在《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渔船载酒日相随,短笛芦花深处吹。湖面风收云影散,水天光照碧琉璃。”此首诗是宋时杨备游太湖所作,描写出太湖美丽的风光,从而引出正话发生的地点,这不仅为后面故事制造了优美的环境氛围,更增加了雅致的艺术效果。
引出故事发生的人物。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毫。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通过这首诗,引出诗的作者同样也是正话的主角卢楠,侧面烘托出卢楠桀骜不驯、热爱诗酒的品性,从而为正话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引出了故事中的诱因。很多话本情节发展都与具体物件有关,如一件衬衫、一本经书、一文钱等,也可以是个梦兆、一顿皮鞭,而这些诱因正如石子可在水中激起涟漪一样,可以在话文中激起众多矛盾,造成复杂的人物关系。入话诗词能引出诱因,为下文做好铺垫。如《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中,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事物,正是通过一盘棋局,一段美好姻缘才能够展开,而在其入话诗“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须臾局罢棋收去,毕竟谁赢谁是输”中,把世局比棋局,不仅蕴含着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的感叹,更引出了正话中的一盘棋局,而正是这盘棋局,成为这段姻缘的诱因。又如《二刻拍案惊奇·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其入话诗:“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字纸”正是正话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诱因。
三、发表议论,劝诫教化
如何在入话诗赋中表达看法,劝诫教化,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接受,作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作者运用在诗中设问的情况较为突出,如在《二刻拍案惊奇·许察远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狱本易冤,况于为盗?若非神明,鲜不颠倒!”作者通过设问回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狱情易冤的看法。《初刻·卫朝奉狠心盘贵产,陈秀才巧计赚原房》:“人生碌碌饮贪泉,不畏官司不顾天。何必广斋多忏悔?让人一着最为先。”作者用设问的方式表达出贪心使人后悔,退一步则海阔天空的道理。
在入话诗中运用不同手法苦心孤诣地去表达其观点和看法,这和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传统息息相关。最早确切记载诗言志的诗论当属《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类似的记载还有《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先儒们就奠定了诗言志的传统,历代文人都身体力行着诗言志的传统,甚至运用到外交活动中。
明末天启年间,国事举步维艰,经学实用思想泛滥,文人们开始向理性回归,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因此,劝诫教化民众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而三言二拍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孕育的产物。话本小说家们从遣性娱情的创作心态下走出,肩负起一个文人应尽的社会责任,表达自己未酬之志,这也正是三言命名“喻世”、“警世”、 “醒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侯忠义.文言短篇小说民族形式的几种特点[A],明清小说论丛[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3]金鑫荣.诗与文的互渗与互现——兼论古典小说的文体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07,(8).
[4]冯梦龙著,俞为民校点.太霞新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张晓庆 浙江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