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我们在平时应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做法及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读出情感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含蓄而意蕴丰富。歌德曾说:“莎士比亚用生动的语言来使人感动。”可见,读诗,不能不欣赏诗歌的语言。因此诗歌学习尤其要反复诵读。
如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笔者告诉学生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朗诵。最终,笔者和学生确定了这样的诵读方式。
女生(第一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祖国啊!
男生(第二节):我是贫困
…… ——祖国啊!
这种男女生配合诵读的形式,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地自由组合诵读练习。5分钟后,笔者让男女同学起来范读。学生表现非常踊跃,读得非常投入,感情饱满。让笔者惊讶的是,他们大多能很好地把握重音,读出情感。一组同学读罢,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这样,第二组,第三组……同学们越读越投入,越读越精彩,越读越兴奋。课堂上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掌声不断,高潮迭起。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了大半。这时,笔者再让全体男同学和全体女同学分节配合朗读,学生的认真和投入,真让人感动。
当最后一遍读到“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时笔者向上一挥手(像一个指挥家在指导乐队合唱),示意其他同学一起朗读,由于力量的壮大,同学们声音更加高亢洪亮,感情更加饱满,情绪达到了高潮。诵读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肺腑之言中结束,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让人回味无穷。下课了,同学们个个热情洋溢,兴奋异常,胸中的爱国激情还在放纵奔流着。
二、读出情趣
有的文本,写的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抒发的只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触。这样的文本,可能就不太容易引起大家注意。这时候,如能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巧妙诵读,同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旧日的时光》这首诗,它的作者是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后来被谱成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它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它会唤起每个人旧日的时光,唤起每个人沉甸甸的记忆,让人期待不久后的重逢。但如果对诵读的引导不到位的话,对这首诗的学习难免如隔靴搔痒。
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诵读的——
男生: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不把他再挂在心上?
女生: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还有那旧日的时光?
男女生一配合,就像在主持节目,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
下面的第二节、第三节大致采用这种诵读形式。学生越读越有兴致,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最后,学生齐读最后的一节——
合:忠实的朋友,这是我的手,
请给我你那只手掌;
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
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学生边读,边情不自禁伸出手握住同桌的手,热情洋溢地看着对方,并做着喝酒的动作。读着,读着,同学们手握得更紧了,心贴得更近了,真诚的友谊让人为之陶醉。整首诗在热情洋溢中结束。
三、读出画面
语文课承载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任,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感动。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历来是语文课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散文学习的这股清泉就是诵读。让学生在读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
如学习《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美,只认为是一篇很平常的散文而已。笔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阅读感受。学生找出这些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如:
1.夏天的清晨,薄雾飘荡的乡村,姑娘赤着脚,踩着草上晶莹的露珠,走到银色的小溪边,轻轻地汲满了一桶水。云雀在天空歌唱,霞光照着她的鲜红的双颊……(多么纯美而富有诗意的劳动场面啊)
2.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这些加横线的词把树和太阳拟人化,温柔而又多情,画面温馨而又和谐)
爱美是人的天性,读美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这些语言,在一声声悦耳的诵读中,一句句妙语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学生尽情地徜徉在画面的美景中,流连忘返,获得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总之,诵读,会让语文课神采飞扬。诵读,会把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让我们重视诵读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肖桂苓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 27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