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参与式教学是新课改中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质量,文章以古代《论语》中课堂参与式的特色为入口,进一步阐述参与式教学特征,以及古代语文教学的合理理念。
关键词:《论语》 古代语文 教学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教学形式,目前已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实际上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的课堂上已经生根发芽,而且被使用得有声有色,这从《论语》的一些精彩片段中可以得到见证。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锦,是古代典型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课堂为我们理解参与式做了最好注释,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和研究。
一、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论
参与式语文学习和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具体化,开展参与式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和自我价值。参与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过程性学习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理念。
把学生视为教育主体,一切围绕学生而展开,涵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宽容、合作的主体性人格,创造一个自然、宽松、不受拘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是参与式学习可以取得效果的前提。参与式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答案是开放性的、多元的、发散的,体现一定程度的创造价值。
参与式学习有明显的特征:主体性、情景性、公平性、合作性、探究性、反思性,参与式学习可以对情感行为、认知方法、言语过程起到教育作用。
二、《论语·侍坐》中参与式学习特征分析
1.孔子作为教师首先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天地君亲师是古代伦理下的排位,可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发号施令,让弟子们俯首听命,而他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侍坐,都是参与者,没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别,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主动参与,放下师的架子,让学生从思想上解除了后顾之忧,让学生们都敢说敢谈,气氛融洽到就是哑巴也可以唱歌跳舞。
2.孔子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他们中间的服务者,从“夫子晒之”晒子路,问“求,尔何如?”“赤,尔何如?”对这些学生是积极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发表个人见解,当看到曾点的举止后,孔子因势利导,“何伤手,亦各言其志也!”一句极富鼓励和引导的话,让曾点更增加了信心和勇气。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他们的创造性,最后结果也是多元的,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各抒已见,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见解,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
4.孔子尊重多元、形式多样的原则。孔子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推动了课堂民主,拓宽了大家视野,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四人结论和观点各不相同,但这是大小之辩,并没有本质区别。尽管孔子从个人思想出发,暗合曾皙观点,回归自然,同化自我,但这不是个人认识,并未有唯一标准答案,其他同学的从政志向,个人观点仍旧值得肯定和尊重。
5.学习更注重贴近生活,靠向自然,关注学生发展,更具有创造性。《论语》是最早的文学读本,作为封建伦理专用的读本可以说是条条框框,金玉良言,但孔子在这个宽松的课堂上并未读经讲道,散布封建思想,而是在讨论生活,研究自然,寻找人与自然的契合,人在物化时的欢心和喜悦。春风习习,人头攒动,并肩携手,迎风跳舞,清水沐浴,咏歌而归,多么和谐、动人、愉悦的场面和心境呀!“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想象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彼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我们世俗之人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如地进入精神涅槃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乐与自然同化,人与天地合一,让人敏锐地感知自然节序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只有受到心灵的陶冶,才能内心淡定、从容,才能舍弃那些激烈的、张扬的外在形式,让你担当社会角色,方能不失去自我,做到最好。
孔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涵养品德实施仁政,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熟读《诗》三百,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叫他出使别国,却又不能独立地谈判应付。这样,读书多又有什么用?这显然就是书呆子,死读书,读死书。
6.孔子在教学中以和谐为中心,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涵养美丽人生。孔子是最早确立诗教性质的人,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了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思无邪,是心灵净化的一种至境,温柔敦厚则是个体情感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水平。在教学中,诗、舞、乐三者浑然一体,中和有节,使个体社会情操,心理情绪与行为方式达到“中和之美”,这正好也是现代参与式学习所追求的一种至境。
现代许多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多在古代可找到痕迹,抑或是发展的滥殇,所以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也是语文现代教学的基本出路。
(李永红 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教研室 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