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25

[ 李建元 文选 ]   

日记“六步”走 学生兴趣浓

◇ 李建元

  日记日记,一天不记,不叫日记,同学们不用说天天写日记,就是隔天写日记,也感到无话可说,疲于应付,甚至有些抱怨。再加上语文老师对大部分的日记没时间批改,或批改得少,因此学生的写作成效可想而知,低年级还好,到了高年级更是收效甚微。
  对此笔者进行了换位思考,与其让学生疲于应付,不如教师减少日记数量,保证质量,于是笔者将日记的数量减到了每周2篇。这次,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讨论。为什么学生对写日记这么烦?作业多是一个因素,更主要的是日记本身对他们吸引力不够。怎样让日记更有吸引力呢?笔者争取了同学们的意见,专门拿出几节课阐述写日记的好处,从日记能够缓解烦恼,分享喜悦到记录足迹,提高认识,从明辨是非,到提升道德修养、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这其中,许多大家坚持写日记的例子让同学们触动很深,俄国作家果戈理就坚持“天天写”;法国作家左拉的座右铭是“每天必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就写了51年的日记;雷锋坚持天天写日记,他的日记就走进了美国的西点军校,成为了楷模。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艺熟必精,同样可以用在写日记上。
  学生有了足够的认识和认同,我们就进行第二步,给日记本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代替原先千篇一律的“日记本”。同学们都想取一个好听的有文学色彩的或阳光的名字,于是纷纷查字典、找资料,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很快一批富有想象,阳光朝气的名字出来了。什么“五味轩”、“百草园”、“七色梦”、“人生的第一步”、“起跑线”、“子衿园”、“又是桃花开”、“朝花夕拾”等。
  这些名字代表了同学们的心愿,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期盼,因此他们会像喜欢一件宝物那样,喜欢自己的日记。
  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不平的事、高兴的事或自己烦恼的事写出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史”。一位叫陈桐桐的同学写了篇《老师,我想对你说》的日记,大意是:下课铃响,上课老师布置作业,拖了1-2分钟;下一节课老师提前2-3分钟候课。害得我们这些有‘急需’的同学紧紧张张,忙忙活活,更不用说课间十分钟休息了。陈桐桐敢于说真话,倾诉自己的烦恼,她的意见最终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被评为当月的金点子,她也受到了表彰。
  第四步是积极地给学生拓展写作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语文课上,对学过的课文的续写、改写、想象训练、读后感,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乐于写,乐于交流。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发动,鼓励;同学们课下在发言的精彩部分加上自己的体会,整理加工一下,就是一篇好的佳作,说不定还能够发表呢。
  学过《丑小鸭》后,崔媛媛同学写道:“丑小鸭从出生那刻起,就遭遇人们的白眼,遭遇人们的冷嘲热讽,但它没有抱怨自己的不幸,上帝的不公,而是忍辱负重,乐观地对待生活,经过后天的不懈追求,努力争取,最终成为人们羡慕的白天鹅。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奋斗,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芒。环境差、条件不好,这更是我们发奋图强的理由,会使我们更有必胜的决心。
  读了朱自清的《匆匆》,丁艳静同学写日记时,就恰当地引用了小沈阳在《不差钱》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生老短暂了,你看吧,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再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及时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善于捕捉灵感,积累素材,“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彻底解决“作文贫血症”的问题。
  第五步,结合日记内容,配上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自己绘,或剪贴别的图画,力求图文并茂,美观大方,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一个叫谢金霞的女生日记中整篇只画了一幅老人吃饭的画,旁边写了一行小字:“看到爸爸吃得那么香,我高兴极了。”笔者认为她这是在做美术作业,不是写日记,就责令她重写,可这倔强的女孩子就是不写。笔者一问才明白,她的爸爸刚得过一场大病,险些丧命,好不容易从死亡线上给拉了回来。今天他爸爸口胃大开,做女儿的能不高兴?喜爱美术的她就即兴创作了这幅饱含着女儿浓浓爱意的作品。谁知却遭到了老师的痛批,她能接受吗?笔者恍然大悟,不但收回了成命,表示了歉意,还在她的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段鼓励的话:“你有这么孝顺的女儿,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父亲,祝您早日康复!”谢金霞当时很感动,表示替父亲谢谢我,也对自己不礼貌的态度表示道歉。
  学生的日记就是学生心灵的诉语,要精心呵护,即使时间再紧,也不可马虎大意,否则你可能会伤害一颗幼小的心灵。在这里,日记不仅仅是学生写作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一种诉说,一种爱的表达。
  第六步,学生对日记有了兴趣,那么如何把这种兴趣维持下去,保持新鲜,保持质量,那就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策略,在激励中培养兴趣。
  一是评语激励。评语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评语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日记中的优点,从而点燃学生写日记的热情。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如“在你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硕果飘香,丰收热闹的秋季,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在你的笔下,透出了一股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小事不小,读了让人深受感动,在你的文中,老师看到了一颗善良的童心。”诸如此类的鼓励,必将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是发表激励。在我们班,开展了“星级日记评比”、“优秀日记展贴、范读”、“日记金点子交流时间”、“日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往班级橱窗、板报、校刊、中心校报及其它报刊杂志投稿,增强学生写日记的自信心和对日记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日记氛围”。
  记得笔者曾给《演讲与口才》(学生版)投过马世瑾同学的一篇题为《为别人开一朵绚丽的花》的日记,没过三天,周林编辑回复了修改意见:李老师,您学生的这个主题很好,为别人开一朵绚丽的花,就是说要奉献,付出。很好。但是内容太单调了,只是几个简单的事例,语言太平实,不太好,没有感染力。建议您再修改一下。
  收到修改意见后,笔者和马世瑾同学仔细阅读,积极搜集材料,重新加工整理,最终找到了一个初二学生陈吉四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关怀同学的例子,对他从不计名利、坚持不懈、从小事做起三方面进行了细致描述,最终得以发表,马世瑾同学还得到了80多元的稿费,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不仅马世瑾本人,同学们都受到鼓舞,纷纷拿起笔,进行创作,班级中掀起了一股写作热潮。
  三是以身示范。我们语文老师要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发表文章的事例,并把创作的过程和文章反复修改的细节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多投稿,多修改,把文章写好。笔者比较喜欢写博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网络日记,一次《德育报》(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版第1034期)刊登了笔者的《督导员督出新风尚》一文,其中有一细节是:一位同学摆车子,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同学的脚,这个同学顺嘴骂道:“娘……”后面的还没骂完,发现督导人员过来了,他马上来了一个大转弯:“娘,娘,娘惦儿扁担长”,同学们笑了,督导人员也笑了。
  这里面“娘惦儿扁担长”是化用蒋介石的一个典故。蒋介石发脾气的时候爱骂“娘希屁”,有一次正想骂部下办事不利时,刚骂了个“娘”字,一位外国大使走进门来,要知道在外国人面前说脏话是有损领袖形象的,可话到嘴边不骂又憋得慌,好在蒋介石急中生智,来了一个大转弯,喊了好几个娘,“娘,娘,娘惦儿扁担长”,不仅没丢脸,还让国人觉得这领袖还挺孝顺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笔者坚持不断地和学生一块写作,一块修改文章,同学们倍受鼓舞,自信心大增,先后在《校园写作》、《创新作文》、《作文周刊》、《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日记是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和心灵感悟的芳草地,它形式比较自由,写作内容比较广泛,自主性强,同学们在这个舞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描写生活,提高了写作能力,提升了道德修养。
  (李建元 山东省阳信县劳店中学 251802)

日记“六步”走  学生兴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