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笔者认为,我们的传统教学,无论是“填鸭式”还是“满堂灌”模式都停留在“告诉”和“分析”的层面,离“参与”的目标很远。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背景下,生本教育顺乎广大一线教师的心理和专业成长需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生本课堂”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挑战机遇,在这一课程理念面前,我们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有效实践,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维度思考:
一、什么是生本课堂?
1.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老师既当导演又当主演,学生则弱化为群众演员。生本教育下,语文教学的首要功夫肯定不在于老师的讲上,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封闭性课堂向开放性课堂延伸,每节课的教学应呈现最真实的原生态,而不是老师提前对课堂进行预设(这里的预设指提前演练)。我们经常说“缺憾也是一种美”,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于她能唤起我们心底最温柔的幻想。
2.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需要老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应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还应注意到问题的针对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如何实施生本教育?
1.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必须创新教学思路。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史记》教学体会谈谈教师的创新思路问题。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硬骨头,传统的“串讲”式教学每天纠结于实词、虚词、句式和翻译,老师和学生都倍感疲惫。为此,笔者把文言文教学的阵地适当放手给学生。比如《孙膑》一课,班里的学生采用了“说书”的形式,模仿《百家讲坛》学者讲解。《井陉之战》一课,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赵国成安君陈馀和广武君李左车一组,采用人物对白的方式演绎。以韩信为首的汉营采取“新闻播报”和“记者访谈”形式演绎,这样班里的学生参与性大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篇幅较短的《晁错》一课,学生采取了给晁错写简历的方式学习,包括他的籍贯、学习经历、人际关系、仕途经历和被诛原因等。
2.务实
生本课堂也不能搞一些花架子,也应该是最真实的生成课堂。曾记得有一位专家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生本课堂还应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毕竟,现行的高考制度客观存在着,学生的成长不能跨过这道坎。高考试题是以能力立意的,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知识性因素。生本课堂也不能忽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此外,生本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人文情怀。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认知、能力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地处理。其中情感目标这个维度是最难实施,也是最彰显语文教学魅力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在这一环节上推陈出新,不能再进行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比如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最让母亲担心的事”,结合焦波《俺爹俺娘》摄影系列,让学生回家捕捉父母生活中最本真的镜头,并配以文字解说。把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和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进行对比阅读,穿插CCTV10台的《子午书简》相关视频,让学生在温馨的情境中品味感动。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生本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的生命价值也是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让生本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任丽娜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中学 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