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李渔话本小说的特点来分析他的创作特色,并用思想史的方法探究李渔话本小说创作特色的成因,通过人物的自身经历、社会时代以及社会思潮来阐释李渔话本小说创作特色的成因。
关键词:李渔 话本小说 创作特色及成因
入清之后,长篇白话小说有了长足发展,产生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然而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却濒临衰落,但在清初,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却达到了新的高峰。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既沿袭了“三言”、“二拍”等话本小说的体制和创作方式上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以往话本小说的独特地方,这些创作思想既与李渔个人的生活经历相关、又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思潮密不可分。
李渔的话本小说沿袭了“三言”“二拍”等话本小说的传统题材,即小说的主人公多是市井人物,故事是这些俗人的俗事,而且小说的意旨又大都归于善恶的因果报应和道德劝诫,如“奉劝世间不曾出阁的闺秀,服药于未病之先……”(《无声戏》第一回)“我这回小说,一来劝做官的……二来教人……三来……一举而三善备焉,莫道野史无益于世。”(《无声戏》第二回)李渔小说几乎每篇都有类似的劝诫:用因果报应思想教导美妻安于丑夫、遵从儒家规范;教导官吏要清明、百姓不要搬弄口舌;宣扬女子贞节;褒扬“南风”的畸形人所保有的严母品德;劝人多散银、多积德等等,通过一个个富有生活意义的小故事来宣扬自己的“道”。李渔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染,和大多数封建文人一样,在仕途失意、朝代变更之后,不放弃传统的儒家思想。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儒家追随者的至高理想,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文人在“立德”“立功”受挫后都会选择“立言”,用文字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李渔亦如此。李渔时刻不忘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他曾在《与太仓州守陈麓屏》的信中声称:“老道翁立德、立功,为吾乡第一流人;弟虽不敏,亦窃附立言之义”,他的小说也正体现了他的理想。
李渔话本小说不但适时进行劝诫,还时时流露出对隐士的向往。《无声戏》之《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终死节》通过谭楚玉的选择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谭楚玉看透了戏里戏外的热闹,如大梦初醒,“竟在桐庐县之七里溪边,买了几亩山田,结了数间茅屋,要远追严子陵的高踪,近受莫渔翁的雅慧,终日以钓鱼为事……”;《十二楼》之《闻过楼》也表明了他的理想和态度:“古语云:‘小乱避城,大乱避乡。’予谓无论治乱,总是居乡的好;无论大乱小乱,总是避乡的好。”之后还附上自己居乡所做之诗作为例证。李渔早在一六四二年往杭州乡试途中,闻警而归,在《应试中途闻警归》中写道:“诗书逢丧乱,耕钓俟生平”,已萌发了“耕钓”的愿望,之后,李渔在故乡兰溪过起了耕钓自食的隐居生活。李渔小说喜欢引用儒道两家的话来印证事情,比如《十二楼》之《合影楼》就引用儒道两家经典:“儒书云‘男女授受不亲’,道书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两句讲得周密。”从李渔的小说和这段隐居的经历中,既能看到道家的功成身退,又能看到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两家思想共同影响着李渔,只是在某一时期儒家或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李渔在他的《<一家言>释义》中说:“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但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云,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模仿,希冀于其中也。模仿则必求工,希冀之念一生,势必千妍百态,以求免于拙;窃虑工多拙少之后,尽丧其为我矣。虫之惊秋,犬之遇警,斯何时也,而能择时以发乎?如能择时以发,则可不吠不鸣矣。”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李渔的创作宣言,从中可以归纳出李渔的创作思想,一是“自为一家”,一是“云所欲云而云”,他追求创作的自然、无为,反对人为的矫揉造作,这与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可见,李渔在创作思想上深受道家文艺观影响。
李渔话本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太过完满,主人公都得到应有的结局,在劝诫的幌子下,却也掺杂了更多的俗世思想、媚俗成分,他不考虑是否严格合乎道德,是否高尚,是否是唯美的、正义的情愫,只要求在小说中,或者说在虚拟的世界中行得通,他便让故事按这样的进程发展。《无声戏》之《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女》夸赞吕哉生才貌双全,后来竟获得五个绝色女子的青睐,最终全都委身于他。他丝毫不让这几个女子表达她们的内心感受,他不是不了解这种情愫,而是他所追求的就是这种俗世的游戏和快乐,并以之教诲广大读者,适时欢乐。《十二楼》之《夏宜楼》中,旧家子弟瞿吉人因偶然机会通过望远镜见到詹家小姐娴娴,因爱慕其姿容就上门求亲,后来几经曲折,最终和詹小姐喜结良缘,但婚后瞿吉人并未放过詹小姐的女婢们,因用望远镜见过她们的裸体,就以此逼迫她们失身于他,小说结尾不无赞美地说道:“吉人既占花王,又收尽了群芳众艳,当初刻意求亲,也就为此,不是单羡牡丹,置水面荷花于不问也。”李渔对瞿吉人的这种行为没有进行丝毫批判,反而表示了认可与赞同。《十二楼》之《合影楼》最能体现作者的游戏、媚俗的思想,因为影子害了相思和因为定亲害了相思的两对男女,实际上是一男二女,作者最终以开开心心地二女嫁一男作为故事的结束。李渔小说所反映的这种俗世思想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莫大关系:入清之后,他断绝了科举出身的念头,靠戏曲小说来谋生,他编演戏曲,主要仰仗达官贵人的赏赐,他组建家庭戏班,自编自导,走南闯北、出入豪富朱门,打秋风,挣缠头,有时近乎乞丐;演戏是为卖艺,写小说是为卖文,还自己开书铺等等。李渔的小说思想和他本人选择的生活道路一样,是受人非议和讽刺的,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传统的反叛。他在《闲情偶寄》卷六中这样总结自己的思想:“老子之学,避世无为之学也;笠翁之学,家居有事之学也。二说并存,则游于方之内外,无适不可”,可见他对自己学说的肯定和自得。
李渔小说的创作特色既受儒道思想影响,又浸透着独特的俗世思想。这些创作特色的形成与李渔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有关。李渔处于明清易代之时,社会急剧动乱,他经历了兵火之灾,又经历了科举的屡试不第,还经历了家境的由富变贫,这些遭遇使他想到了隐居山林,他也确实隐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经济原因,又重新返回了俗世生活,这次他变得非常洒脱,走上了不同于以前所有文人的道路,已经具有了现代专业作家、艺术家、书商等特点,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过去、对传统的叛逆。老年的他又归隐了,这时的他,荡尽了浮华,从体力到精神彻底地回归了自然。纵观他的一生,他的思想起伏不定、常常变化,经历了重儒家、儒道互渗、俗世之道到最后的真正归隐道家,这些思想都一一地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呈现出矛盾而又复杂的状态。他思想的复杂性和超前性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明代后期,出现了一股文艺新思潮,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要求文学冲破礼教的藩篱,摆脱理学的羁绊,主张任性而为,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即性灵说和情真说。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即理”,之后的泰州学派甚至提出“百姓日用即为道”,这些思想都为李渔的思想复杂性提供了社会思想背景,也正是他思想的复杂性造就了他小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沈新林.李渔新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2]钟明奇.“自为一家”:李渔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J].文学评论,2009,(4).
(李世琴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东江中学 5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