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为在当代散文发生艰难蜕变的历程中脱颖而出的散文家,他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对古文化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所谓大气的散文路径,因而他成为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影响超越文学界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之所以引起广泛反响,一方面,他将人、历史、自然浑然地交融,构成他倾诉“文化感受”的基本品格,拓展了散文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他突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施展了学人与才人的双重优势,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意义”浸润着灵性,对中国文人文化人格进行深层体验和探究,昭示了一个文化者对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余秋雨的散文多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在立体化的时空中,用清醒的理性进行一种文化审视,从而赋予了景物以生命、以血脉。所以,他不满足于对自然的再现,而以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素养,通过浸淫着文化血脉的山水的游历,对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沟通,从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文化苦旅>自序》中写到:“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吞吐千年。”他把有着许多古代文化积淀、穿越时空交汇古今的山水称为“人文山水”。他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文人艰难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景中,解析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并勾勒出与山水风物熔铸在一起的中国文明史和文人命运。
他强调散文要有“人气”,即作者面对眼前的景色所给予的人文关怀和个人思考的渗入。他主张的个人与山水周旋,实质上是现代人与曾到过此地的先辈们周旋,从而产生人格比照。作为“场景”、“对象”,自然在他的笔下逐步淡化,直接与“历史”相往还,探寻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最精彩的篇章也是对知识分子灵魂的解读,他倾诉的“文化感受”其实也是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从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中,探索文化良知,成了余秋雨散文里反复重复的主题,即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中并非每次胜的都是文明,于是敦煌的文物流失了,阳关消失了……因而文化良知尤为重要。即便是终生痛斥数千年“吃人”历史的鲁迅,也曾讲:“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进入历史,理解历史,汲取滋养,获得馈赠,多接触“中国脊梁”,自然就会多一些骨气和力量,从已有的文明中找寻精神的源流和光芒。因而,余秋雨描述着一代代正直文人的不幸命运:因为正直,遭到政治的放逐而导致地域迁徙。屈原、柳宗元、范仲淹、苏轼等等,都是被贬出帝京的骚人迁客。恰恰是在被放逐的沉重脚步里,成就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文化。古人的人格力量感染了作者,作者又把这种感受倾诉出来去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他力图通过描述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演进”历程,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为“当代民族性的人格变动”寻找出路。
余秋雨在思索中对中国文人的性格弱点也予以批判。例如在《西湖梦》中对“梅妻鹤子”感叹,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名,无心功利,自娱自耗,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中国文人飞扬的心智才情统统成了压抑和愁苦。当然他在批判文人弱点的同时,从中也看到了理想和希望。“唯有这里,文采华章从朝服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他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解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黯喑。朝廷万万没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引自余秋雨的《柳侯祠》)。
余秋雨在写作中苦寻理想人格,追求自然美、精神美和艺术美的同时,对充满崇高意味的悲壮美更为欣赏。他曾讲:“中国历史充满悲剧,但中国人最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先生所追求的这种悲剧精神,是从历史走来的“深沉”,深蕴着一种凝重、严肃的色调。正如他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言:“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和感悟古代文化瑰宝,并在与古代大师们的对话交流中升华。欣赏余秋雨的一篇篇弥漫着书卷气息的散文,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本色生动的书生情怀,心灵在微微震颤,人格在不断净化,精神在悄然升华。
(王山 陕西平利县大贵初级中学 725507;朱世丽 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