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22

[ 周爱梅 文选 ]   

重组.比较.拓展

◇ 周爱梅

  相对于必修而言,选修模块的教学应侧重于整合,侧重于拓展,侧重于归纳,侧重于探究。因为必修模块的学习已为我们储备了大量的资源,在选修过程中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多加比较,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而选修模块教材在使用上也给教师留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为教师开拓教学视野、突破文本的封闭结构提供了可能。鉴于此,在鲁人版选修模块《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和主题性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重组
  重组,即打破教材的固有顺序,将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某类诗词组编在一起,重新组合为一个教学小模块,进行专题性的研读鉴赏。
  将同题材、同手法的诗歌进行组合。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三首诗被清人方扶南誉为“摹写声音至文”,前两篇是鲁人版选修模块《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讲读篇目,后一篇是在必修模块二学习过的。而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也是摹写音乐的经典名篇,前者是选修模块中的自读篇目,后者是高考(湖南2004年高考语文)考过的诗歌鉴赏的课外名篇。把这五首摹写音乐的古诗组合成一个教学小模块,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古代诗歌描写音乐的一般方法,掌握比较鉴赏诗歌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
  将同体例、同背景诗歌进行组合。比如,把《唐诗宋词选读》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以前在必修模块中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进行组合,比较归纳怀古词的一般结构和常用手法。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临江仙·夜归临皐》、《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都是“乌台诗案”后诗人被贬官到黄州后创作的名篇,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比较鉴赏苏轼在困境中乐观旷达的胸怀。
  将同一诗人的诗歌进行组合。比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笔者让学生将学过的若干首杜诗重新组合,梳理归纳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以及杜甫被尊为“诗圣”的依据。同学们经过认真地阅读和比较,很快根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写景的句子,得出这样的结论:杜诗中触发作者忧思的往往是壮阔、辽远的意境,所以“沉郁顿挫”成了杜诗的独特风格。同时,根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句子,归纳出:杜诗抒发的忧思往往不仅仅是个人四处飘零的家愁,更多的则是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和人民的忧思,这便是他能成为“诗圣”的根本原因。
  二、比较
  比较是指将重组之后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笔者以“同手法诗歌组合”为例进行阐释。
  课前,学生通过阅读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和其它资料,疏通字词,把握诗意,反复诵读,为课上的比较鉴赏做好准备。
  课上,在学生展示以上自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赏析《听颖师弹琴》中摹写音乐的手法:1.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化虚为实,以视觉形象写听觉效果;2.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听者的感受和环境气氛来烘托音乐的艺术魅力。在赏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琵琶行》,以加深对这两种经典写法的理解。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就是第一种写法;“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第二种写法。然后从比较异同的角度,赏析《李凭箜篌引》。此诗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摹写音乐的只有一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其它诗句都是以侧面烘托的方式,展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而同为侧面烘托,它的独特之处是,运用神奇瑰丽的意象(湘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瘦蛟、吴质、寒兔等),烘托音乐的神奇效果,体现了李贺的“诗鬼”风格。最后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赏析《听蜀僧濬弹琴》。因为对前三首诗歌描写音乐的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归纳综合,学生掌握了比较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思路,将此方法水到渠成地迁移过来,学生轻而易举地分析出:“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琴声的清新悦耳,“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着重表现听琴时沉醉其中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与“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侧面烘托手法异曲同工。
  课后,以拓展训练的形式让学生自学《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以加深对描写音乐的两种常用手法的领悟,进一步通过比较鉴赏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重新组合文本,贯通必修选修,连接讲读选读,拓展课堂内外,知新而又温故,而比较鉴赏则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切实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拓展
  诗词中的名句往往是一首诗的主旨句,甚至是一首诗的灵魂,是经典中的经典,具有历久弥新的审美生命力和警醒人的情感力量。将诗词中的名句按照同一主题进行系列化拓展,使同主题名句成系列呈现,便于充分发掘名句的震撼力量。
  名句拓展主要有以下两种角度:
  (一)同一诗人的同主题名句拓展
  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感受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度自信时,引导学生联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名句,让李白的自信情怀淋漓尽致地撞击学生的心灵。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体会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情怀时,引导学生背诵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并补充“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名句,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在受伤中学会坚强。学习苏轼的《定风波》,体会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逆境中的豪情时,补充其“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等名句,让苏轼随遇而安的人格魅力直达学生的心灵。
  (二)同类诗人的同主题名句拓展
  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时,补充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提醒学生联想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强化诗歌的爱国主题。学习李商隐的《无题》诗二首,体会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对爱情的执着时,补充《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汉乐府《上邪》里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引导学生回想《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名句,让学生体会爱的真谛的同时受到爱的教育。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体会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报国无门的苦闷时,让学生联想其《破阵子》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补充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陆游的“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苏轼的“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经典名句成系列呈现,学生口诵心惟,口齿留香,印象何等深刻,震撼何等强烈!选修模块《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结束,我们的课堂依然余香袅袅,那些名句在学生的课前演讲里,在习作里,熠熠生辉,相信已经在学生的心灵里滋生美好的情愫,也定会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印记。名句呈现不只是停留在吟诵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摘抄下来,反复体味,灵活运用;不只是死记硬背,点靓自己的习作,还要理解,赏析,联系现实进行领悟,直到沉淀为情感的力量。
  (周爱梅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 271000)

重组.比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