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360

[ 张悦 文选 ]   

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

◇ 张悦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归去来兮辞》也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文章。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归去来兮辞》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本文整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归去来兮辞》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创造时间与地点、陶渊明归隐原因与心态、作品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方便读者更好地解读文章。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研究 综述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不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铭记。而他的《归去来兮辞》,是其辞赋中的经典之一,也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归去来兮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在两千年以前,有关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直至二十一世纪以后,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才逐步多起来。无论是从创作地点与时间,还是从文章中体现的归隐心态,无数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可谓是众说纷纭。现将近十年来研究较多的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一、创作时间与地点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自述了出仕及弃官过程,这是后人理解陶渊明最重要的文献,但是对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及地点,却一直存有争议。
  张增玉曾说过:“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1]长期以来,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是在陶渊明的老家柴桑,这一说法明确断言《归去来兮辞》为归隐后之作。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观点。张学成肯定地提出:“认定该文作于老家柴桑既不符合事实,也影响了该文的审美层次。通过考辨发现,《归》文的创作地应为县衙彭泽。”[2]这一说法大大提高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之后不久,李金坤肯定了这一说法,他明确指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作为悬想之辞的《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归田之前的彭泽。”[3]
  二、归隐原因与心态
  1.归隐原因
  《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对于归隐行为本身后代读者的观点不一。有人说这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是对黑暗政治的妥协;另有人说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使然,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是何等的潇洒和痛快啊!
  在文章的序中,作者直言不讳地说明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后来担任了彭泽县令不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这是为什么呢?陶渊明自己指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但仅仅是这三点原因吗?
  从时代背景来看,魏晋时期,强权政治不断加强,文人墨客往往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因而大多文人在无奈之下选择了隐逸。朱秋萍指出:“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产生的重要背景。反映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弃儒入道的总体趋向,但并不是向佛道的回归。魏晋时期,玄学成为统治阶级主导思想,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的追求,另一方面,强权政治不断加强,名士往往为躲避政治斗争而隐逸。”[4]陈丽平也非常认同这种说法,她说“隐逸是中国士大夫特殊的自我保护方式”[5]。
  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于田。马建华提出:“陶渊明的‘归’与‘不归’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在艰难环境中‘出世’与‘入世’、‘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两难抉择。陶渊明的归隐与其说是脱离红尘、不问世事,不如说是无奈自守、守拙藏志。《归去来兮辞》不仅是一篇作者弃世自逐的宣言,也是他抒发内心无奈与愤懑的自白书。”[6]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统治者时,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诗人,陶渊明也必定会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恨。但他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也只能辞官归去,作一首《归去来兮辞》,当做“最后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7]。
  2.归隐心态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吕艳说:“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8]林志强也提出,陶渊明真地很热爱田园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田园诗人,而非终日游山玩水多少有些颓废的山水诗人。所以《归去来兮辞》所抒发与表达的应当是归田园的欣喜与欢乐以及决绝尘网终身“植杖耘耔”“乘化归尽”的志向。[9]
  说到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杨智慧提出了四种观点:一是厌恶官场,放弃功名;二是娱情诗酒,崇尚自然;三是尽享天伦,体验农趣;四是抚摸伤痛,不忘忧思。[10]李军梅指出:“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美好初衷;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是他的高尚节操;尽享天伦,闲适自在是他笑对人生的精神寄托;固穷守节,躬耕田园是他归隐意志的巩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是他历尽人生后的真情感悟。”[11]
  三、思想感情
  1.心灵悲歌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作于辞官归田之初的一篇述志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弃,赞美了农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高永军提出,这是一篇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它体现了自然醇厚,淡远潇洒的风格。[12]徐新平说: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隐居的乐趣,不是对归隐生活的实写,而是为了化解彭泽归隐时特有的“惆怅而独悲”的心情,悬想归隐后的种种美好,是为了坚定当时诀别官场的决心,表现了作者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的特殊心态。[13]
  关于《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感情,周美珍提出,在《归去来兮辞》中,“快乐是归田之本,孤独是人生之美,忧愁是追求之痛,‘猛志’是精神之柱”[14]。但兰菊花指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归去来兮辞》更是诗人的一首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悲歌”[15]。张文真提出,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诗人因心处两端,心为形役而独悲;诗人因缺少知己而痛楚;诗人因“力耕”却“贫富常交战”而焦虑。[16]成龙说道,文章应抓住一“悲”一“忧”三“孤”五个关键词。“愉快”只是《归去来兮辞》情感的外壳,“孤独无奈”才是情感的内核。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应该触摸到陶渊明内心深处那种深沉浓重的孤愁。[17]
  2.哲学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柯加瑜认为,我们可以从《归去来兮辞》中看到陶渊明人生的思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18]陆靖康提出了五点:“一是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二是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三是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四是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五是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19]
  在文章中也有很多语句明显地表现了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比如王旭东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中,“乘化”是生活的态度,是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泰然的态度对待死,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死观;而“乐夫天命复奚疑”中,“天命”是哲学的基础,是陶渊明对“自然”的另一种表述——顺应自然。[20]
  四、艺术特征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王永江认为陶渊明既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21]杨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认为《归去来兮辞》一反汉赋“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的文辞内容之弊病,是烟花闪亮之后的平淡静雅,平淡之中蕴藏着“真”,文辞的真切、人生的真谛在《归去来兮辞》中深藏暗涌,“绚烂之极归乎平淡”。[22]另外,在语言方面,张郁钦认为这一篇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明快,不假修饰,富有感情色彩,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多用感叹词、疑问词、重言、连接词、双声词和叠韵词;二是句式富于变化;三是语言有跳跃性。[23]
  总体看来,查国盛将《归去来兮辞》的语言特点归为二因。首先,铺张扬厉,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其次,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24]
  五、影响
  《归去来兮辞》作为一首自由的宣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数文人将整篇文章作为典范而与其他文章对比,像陈冰就将张衡的《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隐心态进行比较,得出陶渊明归于山水,乐以忘忧的结论。[25]在现代作品中,范卫东将《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几幅画面进行比较,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表示“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26]更有周蓉将《归去来兮辞》与外国作品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相比较,体会两者“返乡”的不同心态。[27]不仅如此,《归去来兮辞》也是韩国汉文学研究的巅峰,曹虹认为:“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一是集《归去来兮辞》字而成诗;二是以诗体表达读后感;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28]这种影响之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
  于国华又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对《归去来兮辞》进行评价,他说“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归去来兮辞并序》可以说是一篇生态意识的宣言,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一是远离官场, 回归自然,这是自觉的生态选择;二是涉园成趣, 抚松盘桓,这是生态的田园之乐;三是植杖耘耔, 容膝易安,这是现实的生态道路”[29]。
  牛宣华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股清新、圣洁之风,荡涤着我们逐渐被污浊的灵魂。[30]徐利提出,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把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傲岸独立、不以外物而浮沉摇摆的人格,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31]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作时间与地点、归隐原因与心态、文章思想感情、艺术特征及影响这五个角度,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研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为数不多的表达对自由向往的宣言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优异。纵观近十年,对《归去来兮辞》的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更多的分歧。这就需要学者们对这些新老问题做出更为准确、深入、科学的探索,为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的研究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注释:
  [1]张增玉:《<归去来兮辞>教学分析》,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年,第4期。
  [2]张学成:《<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3]李金坤:《<《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补证》,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
  [4]朱秋萍:《魏晋的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语文学刊,2007年,第18期。
  [5]陈丽平:《从<归田赋》>、<归去来兮辞>看士大夫对“隐”与“仕”的抉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马建华:《结庐在人境 守拙归园田——<归去来兮辞>中的“归”与“不归”》,中学语文,2010年,第12期。
  [7][21]王永江:《率性任达的田园情趣与松菊节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江西教育,2009年,第23期。
  [8]吕艳:《由<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真隐风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林志强:《归园田兮,归山水兮?——<归去来兮辞>教参分析指弊》,中学语文,2010年,第21期。
  [10]杨智慧:《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语文知识,2001年,第3期。
  [11]李军梅:《<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年,第9期。
  [12]高永军:《自然醇厚 淡远潇洒——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语文天地,2004年,第1期。
  [13]徐新平:《<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4]周美珍:《<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探究》,文学教育(下),2009年,第7期。
  [15]兰菊花:《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另一种解读》,文学教育(下),2009年,第7期。
  [16]张文真:《“归去”未必真悠然——<归去来兮辞>另一解读》,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9年,第2期。
  [17]成龙:《<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年,第5期。
  [18]柯加瑜:《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中学语文,2010年,第31期。
  [19]陆靖康:《<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2年,第2期。
  [20]王旭东:《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学语文,2011年,第6期。
  [22]杨玥:《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3]张郁钦:《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4]查国盛:《林语堂<归去来兮辞>译文赏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5]陈冰:《<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归隐心态的比较》,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6]范卫东:《“走”与“化”:人生理想的幻灭与挣扎——鲁迅<故乡>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对比阅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
  [27]周蓉:《从栖居到逍遥——试比较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8]曹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韩国汉文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
  [29]于国华:《论<归去来兮辞并序>的生态意识》,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0]牛宣华:《乱世中的别样抗争——探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4期。
  [31]徐利:《<归去来兮辞>的典型意义》,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
  
  
  (张悦 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

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