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367

[ 邹晓霞 文选 ]   

衰落中的爱国强音

◇ 邹晓霞

  摘 要:随着近代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古老的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尽管如此,仍有像龚自珍、金应麟、王闿运、章炳麟、林昌彝等一批优秀作家,在赋的旧瓶子中装上了新酒,让赋这种古老的文体也拥有了近代文学的性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表现战争题材的赋作空前集中,并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关键词:近代赋 爱国
  
  赋这种传统文学中最古老的体裁之一,在近代社会亘古未有的激烈动荡的时代大潮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尽管如此,仍有像龚自珍、金应麟、王闿运、章炳麟、林昌彝等一批优秀作家,在赋的旧瓶子中装上了新酒,作品“于时世有关系者甚多”[1],让赋这种古老的文体也拥有了近代文学的性质。
  一
  近代辞赋在形式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时代却赋予了它新的题材、新的主题。首先,近代赋作开拓了比传统赋作更广阔的描写内容。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表现战争题材的赋作空前集中。其次,紧密围绕着现实政治,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金应麟的《哀江南赋》、王闿运的《哀江南赋》、章炳麟的《吊伊藤博文赋》、易顺豫的《哀台湾赋》等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充满了深沉强烈的爱国热情。
  最先预感到民族的危机,对封建衰世做出彻底批判的是被誉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的龚自珍。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时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衰朽,迫切需要变革,但专制统治压抑人才,堵塞言论,使得整个中国“万马齐喑”,毫无生气。像在诗歌等其他的文体中一样,龚自珍采用赋的文体形式,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本质,预感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极力呼唤着改革的风雷迅速到来,追求个性的解放。
  龚自珍的抒情赋主要有:《戒将归文》、《水仙花赋》、《哀忍之花》、《别辛丈人文》等。这些赋大多抒发了历史巨变即将到来之前的沉闷与压抑,不与时世同调的孤独高傲之感。《戒将归文》:“予幽幽以自嫮兮,非众磨之能穴。耻列炬之平然兮,非孤光之所逼”,自抒其愤世嫉俗的思想,“孤光”独照的桀傲特立。在那样的社会里,特立独行的龚自珍时时感到自己“侧身天地本孤绝”,这种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在《哀忍之花》中得到了更为强烈的爆发:忍之花“飘摇猗,悲风飏猗;惨怛猗,阴气戕猗;凄心魂猗。……何以宠之,棘十重猗”。作者就像忍之花,周围的腐朽势力已经将他重重包围,让他透不过气来,已经到了几乎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在极度的压抑中,作者有时也寻求精神的解脱。《水仙花赋》描摹了高雅脱俗的水仙,与污浊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他重童心、重个性的人格理想:
  有一仙子兮其居何处?是幻非真兮降于水涯。亸翠为裾,天然妆束。将黄染额,不事铅华。时则艳雪铺峦,懿芳兰其未芯;玄冰荐月,感雅蒜而先花。花态珑松,花心旖旎。一枝出沐,俊拔无双。半面凝妆,傛华第几?弄明艳其欲仙,写澹情于流水。磁盆露泻,文石苔皴。
  此赋采用拟人手法,将水仙花写得生机盎然。那样一种空灵飘动,那样一种风姿神韵,是作者在愤世嫉俗的激情之下所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理想的净土。历来咏水仙花的赋,艺术上成功的不在少数,龚自珍的这首时间虽晚,却可当之无愧地被列入精品行列。它的语言如此地优美,比喻如此地贴切,还有那缥缈的像诗一样的意境,的确是“逸韵骚情,已能超拔流俗”[2]!
  龚自珍以他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厄运,在“万马齐喑”的死寂状态中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已经不同于以往,他的批判已经由道德的批判上升为历史的批判,揭示出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衰世”的历史趋势。
  二
  中国的国门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急形势。一批有胆有识的赋家回应着龚自珍的呼喊,纷纷起而探索中国的出路。如果说龚赋中只是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那么自鸦片战争后,反帝反封建、变革图强开始成为进步赋家笔下压倒一切的主题。
  鸦片战争,中国惨痛历史的开端,激起了多少人对当世的绝望,对强盗的愤慨!金应麟和林昌彝用他们优秀的赋作表现了这一重大事件,宣泄了内心的沉郁之痛。
  金应麟《哀江南赋》是第一篇直接表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赋作,在赋史上有重大的意义。镇江在鸦片战争期间遭到英国侵略军的洗劫,作者辞官归家路过此地时遂感慨万端。“彼夫英鸡之国,猘犬之俦”凶狠残暴,他们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奸淫妇女,犯下了滔天罪行:
  遂乃脑翁伯,斮季伦,族猗顿,刳安陵。红蛮懺乎虚槅,苍烟闷乎空庭。输彼虹精之玉,献夫龙猛之金。昔厌粉臛,今甘藜羹;昔阶笛韵,今廛箫声。龟与罗其莫见,杞与梓其无亲。
  面对如此国难,清朝官吏却是“不思黄鉞以诛惑妇,不思金刀以斫唐姨”,用子女玉帛来向敌人献媚。一方面愤当朝之腐败,一方面恨外强之欺凌,这是近代抒情赋中爱国主义的主题所表现出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金应麟的《哀江南赋》对鸦片战争做了写实性的描写,而林昌彝的《碧海掣鲸鱼赋》则以奇妙的幻想表现了这场战争,用理想的世界来补偿现实中的痛苦与愤懑。在赋中,他用鲸鱼来比喻飞扬跋扈的英帝国主义:“时喷沫而为雨,或鼓浪而扬波”、“横行海上”、“跋扈渔乡”。目睹祖国河山被侵吞而无力反抗,作者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愤怒。这时,幻想中的海神出现了,他以巨大的征服力量“符海晏之颂祷,洗海氛之羶腥”,制服了鲸鱼,拯救了生灵。郑梦白评论此赋说:“以驱走山海之笔,写鱼龙出没之行,尺幅中有万里之势,其雄在骨,其秀在肉也。”[3]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国内的阶级矛盾迅速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以洪秀全为首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壮烈的一章。王闿运是对这场空前的农民大起义给予较多关注的赋家。他的《哀江南赋》、《上征赋》、《愁霖赋》、《嘲哈密瓜赋》等均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王闿运的《哀江南赋》是近代赋中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描写最全面的一篇。虽对农民起义多有微词,但对战争中众生所蒙受的苦难他则表示了由衷的哀痛。士大夫怀才不遇,农民挨饿流亡,男人从军,思妇苦盼……这一切的苦难都是由战争带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王闿运《嘲哈密瓜赋》是一篇咏物小赋,借咏哈密瓜讽刺鱼目混珠与盲目崇拜的社会现象。王闿运看到太平天国借洋教起义后,西洋文化汹涌而入,盲目崇拜的心理使得一些名不符实的舶来品登堂入室,在赋中他暗示对外来事物要学会辨别。王闿运提出文章要“托体于物,而贵清明”[4],这篇成功的讽刺小赋正是他这一文学观念的体现。
  王闿运是近代著名的学者、辞赋家,他的身上体现了近代转型期许多知识分子思想矛盾的特征。他反对太平天国起义,但对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虐待压榨老百姓的暴行却加以严厉的谴责;他反对资产阶级新思潮,但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时,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其实何止是王闿运,诸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名士亦都是思想意识极为复杂的矛盾体。尽管他们的思想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但面对国运危机,他们仍然是进步的爱国者。
  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没有推翻封建统治,中国开始加速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动荡的多事之秋,爱国士人自不能置身事外,战争题材的赋作骤然增多。喻长霖的《鸭绿江赋》,易顺豫的《哀台湾赋》,陈蜕的《哀朝鲜》,胡薇元的《海军赋》,杜德舆的《哀辽东》,欧阳鼎的《七痛》,章炳麟的《哀韩赋》、《哀山东赋》、《吊伊藤博文赋》等,谱写了一曲曲深沉悲壮的爱国主旋律。
  易顺豫的《哀台湾赋》写在1895年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失败之后,他以满腔激愤描写了台湾的沦亡。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的领土,此等屈辱令作者义愤填膺:“战逾三北,蹙越千里……天下无人,朝廷罪己,盖上相一麾而全台遂委矣!尔乃鹿耳潜折,鲲身暗摧,赤嵌色沮,朱崖响隤,放臣逐子,弃妇遗黎,莫不同声一哭,泣下如縻!”国土一溃千里,举国哀痛,罪责在谁?山河易位,国土不在,那将是怎样的沉痛:“已矣哉!城郭则是,人民非兮!风景不殊,山河异兮!”赋中融入了对当朝之愤,对侵略者之恨,其悲其哀已远胜当年之“新亭对泣”!
  帝国主义在侵略台湾的同时,将魔爪伸向了中国邻边国家。友邦遭难,唇亡而齿寒,一些见识深远的爱国之士对朝鲜的覆亡深表哀痛。陈蜕的《哀朝鲜赋》正作于此时。赋中追述了朝鲜“一脉所存兮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一夕之间便即败亡:“胡古国之不吊兮,忽地隶而君迁……恸此族之不振兮,遂琉、台之同编。”他在赋的结尾流露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担忧:“就民德以絜论兮,吾何望异于朝鲜?”“民无教奚以为国兮,吾东望而栗然。”此赋表现了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想,并拥有传统文化中不曾拥有的开拓意识和世界意识。此外,章炳麟的《哀韩赋》也是借对韩国(朝鲜)灭亡的教训来警示国人。
  然而,陈蜕、章炳麟等人的警示并不能改变中国积弱的状态,也阻止不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步伐。1894-1895年,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领土的大规模侵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一批表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赋作亦迅速诞生。
  喻长霖《鸭绿江赋》痛斥对中国进行蹂躏的侵略者,也对权臣的无能和将领的懦弱做了无情的谴责。最后他说:“金汤已裂,潢池谁收?念畴之为祸始,能无恨于人谋?”“嗟凤鸾之不至兮,纷狐鼠以成群。安得神龙之兴风雨兮?”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只是对中国的未来有着美好的希冀,还没有意识到革命的迫切性。
  在近代赋家中,拥有进步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当属章炳麟。他的赋每篇都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放射出革命的光芒。他的两篇著名的赋作《哀山东赋》和《吊伊藤博文赋》正是展示甲午战争前后我国受外强凌辱,人民奋起反抗的史实。
  《哀山东赋》哀悼的是山东的沦陷。作者紧扣一“哀”字,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悲哀:哀领土的被践踏,哀老百姓的被奴役,哀袁世凯政府的屈辱投敌,哀贤才的不遇,哀兵甲的软弱……读来气势磅礴,大义凛然,具有震荡人心的情感威力。
  《吊伊藤博文赋》则是近代赋中的一篇奇文。伊藤博文这样一个恶魔的死亡本是令人兴奋的事情,而章炳麟的赋却以“吊”为名,从反面落笔,用多层典故揭露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明本味于割烹兮,亦阿衡之故也”,暗喻伊藤博文出身低微,只是靠巴结逢迎取得高官厚禄,从而“叚金版以制人兮,媚上帝于钧天”。此人“翳蹀足于东海兮,鱼乱乎下、鸟乱乎上”,挑起战乱纷争,令世界不得安宁。他最后终于落到了可耻的下场:“生有五鼎食兮,死固当五鼎烹”,横尸于异国他乡。这篇赋语言古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手法是含蓄的,于嬉笑怒骂中发泄了作者的激愤,达到了痛快淋漓的讽刺效果。
  从以上两篇赋我们可以看出,章炳麟的赋情感饱满,气势凛然,充满战斗和思想的锋芒。他是近代辞赋史上最后一位有特色的作者,在赋学发展史上自当拥有一席之地。
  
  注释:
  [1]陈衍:《陈衍谈诗话》,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2]龚自珍:《龚定菴(自珍)全集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十六年版,第105页。
  [3]林昌彝:《林昌彝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4]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版,第115页。
  
  (邹晓霞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510665)

衰落中的爱国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