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他们都强调了写文章要有文采。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也规定了“有文采”。写文章不能没有文采,可部分考生过分追求文采,在文中一味堆砌华丽的辞藻,结果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蝴蝶纷纷过墙去”,高考作文已无法承受文采纷繁之重。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让“文采飞扬”减负。
高考作文不是文化娱乐,它摈弃庸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不是说只要在符合话题的条件下,考生敢写的,什么样的文章都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都能登上大雅之堂。落入俗套,写作中取悦迎合阅卷老师的那部分内容就必然失去理性和思想,更不会产生精神升华的作用。庸俗和媚俗不是高考写作的拯救之途,形式上的花样更新不是文采的最佳呈现。要认识文采飞扬减负的必要性,就让我们来回顾近年来各地高考佳作是如何明智地另辟高考写作之蹊径,做到有文采而不庸俗的。
一、回眸一笑百媚生
在近年众多的高考佳作中,语言没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飞扬,也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嘈杂,有的只是偶尔“回眸一笑”,却百媚顿生,营造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位。情感的渗透、审美意识的提高乃至文化底蕴都在其中体现了出来。追本溯源,是由于高考佳作在立意上具有了思想的高度、内容的宽度和情感的浓度,文章才写得异彩纷呈,跌宕别致。
高度。2010年全国卷Ⅰ高考优秀作文《优越赐予我们的懒惰》一文写道“优越的棘轮已将我们原本旺盛的求生本能倾轧得消失殆尽。我们是否能手持优越曾赐予我们的沉甸甸的懒惰和同样沉甸甸的怀念过往的梦走出废墟,重现光明?我们这些只剩残破的鱼骨的肥胖的猫儿,是否还能在这肮脏的目光所及之所尽是大小老鼠的废墟中重新点亮我们锐利的双目,一展我们曾拥有的矫健身手?”考生立意高远,从人类生死存亡的角度来分析懒惰带来的灾难,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类的忧戚,对优越的弊病一针见血,点出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的退化,使人类在困难面前会手足无措。这样成熟的见解,敏锐的分析,让作文具有思想的高度,从而在浩如烟海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宽度。2010年全国Ⅱ高考优秀作文《犹忆书香》成功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文章内容的宽度,展现了考生宽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在这精彩的片段中,作者笔触遍涉诗词,精心构织,生动绘出诗歌中的意境,让人读来,境界开阔,齿夹余香。这段曼妙的文辞既能拓展文章的宽度,也能够切合题意,准确生动地揭示阅读的意义,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浓度。2009年山东的高考作文命题“春来草自青”,立意较难,但仍有部分作文写得相当出色。满分作文《春来草自青》很耐读。“鹦鹉洲的芳草依然萋萋,河畔的金柳早已卸下嫁妆。不闻雎鸠关关,未触剑门细雨。大雪封山,封住了我们的心灵;迷雾罩江,罩住了心房的阳光。人生之冬,困扰着多少人的昼夜阴霜;青草如茵,成了虚幻迷茫的蜃楼海市!”文章开头就以沉郁悲壮的语言自然流畅地显示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孔子的马车在阡陌上颠簸,怎么也拍不响宫廷的大门;伯嚭的谗言,在伍子胥看来,毫不亚于子兰之于屈原;苏轼寂寞沙洲冷,黄州惠州儋州,他说自己如叶如萍如舟。”在这里,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已经达到了唐代皎然所说的“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的境地。浓香的语言引领读者仿佛到了老子的“道”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作者的成功在于沉淀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升语言的浓度,不在于华美词汇的简单堆砌。
以上高考佳作,精彩语言运用得非常恰当,与内容相得益彰!笔者认为这也不仅是 “有文采”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文章立意有高度,内容有宽度,语言有浓度。如果只是一味堆砌名言佳句,一味玩弄文字技巧,故意文意含混不清,试图让文章文采飞扬,那怎能写出形神俱备、真实感人、寓意深刻的好文章呢?因此,必须为“文采飞扬”减负,使文章“豪华落尽见真淳”。如何让 “文采飞扬”减负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笔者认为,文章要做到“石韫玉而生辉”。
二、石韫玉而生辉
陆机在《文赋》中说:“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意为“一篇文章中清词丽句名言警句虽少,但它如同石中的美玉使山岳生辉,如同水中珍珠使江河生媚”。这提醒我们使“文采飞扬”瘦身而文章不打蔫,就必须正本清源,让文章有“玉”有“珠”。换言之,让文章有思想,有内涵。思想有多远,我们的写作就能走多远。文章如何才能写得有文采?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思维表达得更加贴切和全面?怎样让思想更深远?其中大有学问。笔者认为考生要从充气做起,具备三气,充足“底气”、“生气”、和“大气”。
什么是写作中的“气”?主要有三种解读。一种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作者所具有的素质,也就是由于不同气质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其次是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的气。他认为写诗作赋的方法离不开三点:叙事、说理、抒情。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气表现出来的。统辖三者并使它们条理贯通的东西叫气。第三种是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提到的“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的“气”,是指文章的气势。三位大师对“气”的解读,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有素质有内蕴,即有“底气”;要有情感有活力,即有“生气”;要气势恢宏,有“大气”。
充足“底气”。底气是在文章中体现的语文底蕴、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广博的知识视野、独到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深挚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生命境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正体现了作文是养气的过程,胸有底气,文章自华的传统观点。积之厚,方能有底气。有底气的文章必定是阅历广泛、知识丰富、收放自由的。我国思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张光鉴先生在他的《内隐性认知的快速反应研究》中解释说:“对事物熟悉的程度越高,相似的程度越大,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越准确,行为就越自动化。”因此,有底气的文章必定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必定是洗尽铅华、独抒性灵、余味无穷的。
充满“生气”。在写作中,充满感情的体验及情感升华的哲思,是使文章充满生气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创作应该时刻都表现出纯真的感情、勃勃的生气。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格外重视与强调情感的因素,他说,“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盖古今来事无钜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如果抛弃了蕴涵在形象中间的情感,肯定会陷于呆板和枯涩,自然也就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只有具备了充沛的情感,才能够写出有生气有活力的作品来。
呈现“大气”。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曾说:“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也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凡是能够写出大气文章的人就必然是一个非常大气的人。因此要想写出大气的文章,我们最重要的还是首先要培养自己大气的性格和志向!“蓄道德而能文章”(曾巩),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一种浩然之气,树立欲改造社会或者人心的伟大理想。庸人无雅文,志士无俗文。欲炼文品,先炼人品。就像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就是这个鼎的三足”。胸中有大气,意在笔先,自然就会写出大气的文章来。
一篇形神兼备的佳作,必定需要脱俗高卓的思想和充满关怀的人文主义,同时也需要相得益彰的形式来表现,古人不是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道理确实如此。但是如果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内容的苍白,自然产生媚俗妖冶的弊病。如果拥有了写作的“底气”和文笔的“生气”及境界的“大气”,那么文章自然是“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滕文梅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