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地鸡毛》通过对小林婚后生活中一系列琐碎小事的叙述,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被迫蜕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林由幼稚走向成熟,学会了“适者生存”的法则,由一个“个性人”蜕变成“庸众人”,最终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关键词:《一地鸡毛》 小林 蜕变
刘震云发表于1991年《小说家》上的《一地鸡毛》一直以来被看作是新写实小说的一个代表之作。虽然从创作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今天的我们重读这部作品仍很有感触。作品的主人公小林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小说主要通过描写小林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向我们揭示新旧体制转换过渡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青年人痛苦、矛盾、无奈的生活。《一地鸡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单位》的续篇,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小林。《单位》主要写的是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个单位里,刚开始对什么都不在乎。常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还常约其他单位的同学来自己单位聚会,聚会完也不收拾。不仅如此,小林说话自由随便,对政治生活也漠不关心,在单位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家有了房子、涨了工资、或是升了职,而他仍是一无所有。于是,小林开始醒悟了,像换了一个人,除了工作积极,政治上也开始追求进步。小林的改变是一种出于对生活压力的无奈。“人首先是独立的,一切形式的奴役都意味着人性的异化。”[1]小林生活在那样世俗的社会环境中使他不得不改变。只有不断地改变,他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小林上大学时曾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他也曾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那时的小林并不把单位和社会上的官放在眼里。到了单位,接触到社会之后,他变了,变得成熟了。单位人事关系的错综复杂,房子、老婆、孩子的现实需要,迫使小林一次次地向世俗低头。他懂得了“适者生存”的法则。当然这种蜕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完成的。
《一地鸡毛》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展开情节,接着通过老婆偷水、老婆工作调动、孩子入托、老家来人、替朋友卖板鸭、修水表大爷的批文等一系列的日常琐事来展现小林的改变。这些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老婆调职,孩子入托,修水表大爷的批文这三件事。这三件也恰好体现了小林蜕变的全过程。修水表大爷的批文一事标志着小林蜕变的完成。随着这些事一件件的解决,小林也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也在这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在矛盾、痛苦中转变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应对并适应这个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挑战。
“豆腐风波”后直接引发的就是老婆工作调动的问题,居住的地方离工作单位太远,又没有班车,妻子上下班要四五个小时的行程。妻子让小林想办法调工作。二人动用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却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错误。各种努力都最终无效让小林身心疲惫,陷入绝望的境地。正在这时,小林老婆的单位却通了班车,本来老婆以为是单位头头对大家的关心。没想到事实竟是单位头头的小姨子最近搬到这一地方,头头这才往这里加了一线班车。没想到问题的解决居然是沾了人家小姨子的光。这使小林的妻子有点沮丧,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而小林似乎受到了侮辱,可是面对生活现实的困境他也无可奈何。正如小林老婆所说:“到了这时候还说什么志气不志气!”一家人花了大量的功夫都没有办成,但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且异常简单。从这件事中我们发现小林夫妇由“理想”而趋于“现实”,他们抛弃了崇高而走向了庸俗。导致这种蜕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文化中“权力”意识的巨大力量。权力意志作为政治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不单单制约着人的生存水平和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还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2]所以生活中他们要处处受到权力的限制。老婆工作的调动是小说中第一次提出的“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对立。最后的结果则深刻地表明了“知识”在“权力”面前的苍白无力,表明知识向权力的屈服。
小说中第二次“知识”与“权力”的较量则是在孩子入托问题上。处于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小林的社会关系及支配力量无法为孩子争到上理想幼儿园的机会。就在小林夫妇无奈之下准备将孩子送去居委会幼儿园时,事情有了转机。邻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指标,使小林夫妇感到一阵惊喜。但小林的老婆经过观察发现:邻居所谓的好意原来是让小林的女儿给自己的孩子当“陪读”。事实的真相让小林夫妇无法接受,小林老婆哭了,小林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当天夜里,小林第一次流下了泪,还在漆黑的夜里扇了自己一耳光。小林屈辱的眼泪和那记耳光,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怪只怪自己没本事。时间一长,小林就把这事看得轻了,“什么陪读不陪读,只要能进幼儿园,只要孩子愉快就行了。”小林夫妇手中没有权力所以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并不掌握权力的印度女人的丈夫,却一下子就拿到了两个入托名额。在小林看来,原因非常简单,其实就是“钱”在起作用。这种“钱权交易”正是在作者漫不经心的叙事中,被赤裸裸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事物都是相生相对的,即使小林生活中有许多无奈与艰辛,但他毕竟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不如他,修水表的老头便是一例。修水表的老头曾给领导洗过马,老了在北京修个水表竟也比乡下老家的县委书记强。县委书记进京,竟要求到一个修水表的老头身上。老头送给小林一个微波炉,要求小林把家乡的文件给批了。老头说的这个批文,就看小林帮不帮忙,如果帮忙,明天就可以批;如果不帮忙,就得压一些日子。“如果放在过去,只要能帮忙,他就会满口答应,但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这是一套多么圆滑的处世之道啊!这也许是小林大学毕业几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最后小林夫妇欣然接受了微波炉。处理一个批文,举手之劳,就得到了价值八百元的微波炉。从受制于“权力”到学会利用“权力”,小林夫妇思想与人格上的蜕变过程,令人不得不为知识分子走向堕落的深渊而感到痛心。
“社会转型中世俗化的社会生活使人走向务实和实用,加上不平常的社会现象、权力的异化、家庭生活的琐碎、平庸的一面都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构成了强有力的消解。”[3]面对现实的社会小林别无选择,因为他要活着,并且想活得更好,而要想活得更好,他必然要蜕变。因而他学会了“适者生存”的人生法则。不仅是小林在走这条蜕变之路,就连小林三岁的女儿也在继续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一个细节——小林的女儿哭着不去幼儿园,后来找到原因竟然是元旦忘记给老师送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实啊!连三岁大的孩子都变得如此世俗,这让人不得不感到世态炎凉。《一地鸡毛》的尴尬处境成为我们当下生活的一种延续,使我们无力逃脱。现实社会中的人也在重复走小林走过的路,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不知我们何时才能挣脱这张无形的网。
注释:
[1]席扬:《选择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价值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曹书文:《刘震云小说创作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3]孙先科:《英雄主义主题与“新写实小说”》,文艺评论,1998年,第4期。
(任海英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