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13

[ 陈世君 文选 ]   

比较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

◇ 陈世君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认识事物的特点,揭露其本质特征;有比较,才能发展思维,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事物的比较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对文言文教学更显得有必要。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作过一些尝试,下面就《六国论》、《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这三篇文章谈谈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和体会。
  一、取材的对比分析
  这三篇文章都取材于历史:《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直接取材于秦王朝;《六国论》取材于战国,与秦有密切联系。取材于历史写论文,就是用历史事实做论据,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史实,必须精益求精,考核无讹,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能疏忽。因为写论文要靠逻辑思维,而论据就是结论的前提,如果前提失实,结论也就不正确了,所以想要论文有说服力,论据正确是个起码条件,《过秦论》和《六国论》中所列举的材料,都是确切的史实。《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靠形象思维来表达中心,要揭示意旨,它有时跳出逻辑范围之外,可以夸张,可以凭空想象虚构。所以,“这篇赋前半部分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壮丽和宫女珍宝之美、之多,大半出于想象。”(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1980年版)例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等都是。其目的在于深化主题,突出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掠夺。当然,夸张想象也应以现实为基础。
  如何寻找论据,使论据与观点统一,如何突出中心,这是重要的一环。上述这样对比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
  二、篇章结构,谴词造句的对比分析
  《六国论》、《过秦论》都是议论文。议论的目的是要阐明或论证某种道理,论点和论据是缺一不可的因素。二者如何安排,可以由作者视需要决定。《六国论》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论点,然后用六国史实论证赂秦之弊,并总结教训,提出办法。全文以议论为主,这是一种常用的形式。《过秦论》则是在前四段里列举秦王朝由兴起到强盛到统一全国再到灭亡的大量史实作为论据,最后一段分析速亡的原因,并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就全文看,记叙多于议论:五段中四段记叙,一段议论,好像是记叙文,其实是一种另具特色的议论文。用现代观点看,可以说是一种归纳论证方法。采用大量史实,正是为了在议论时有充足的论据。
  《阿房宫赋》是一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文学作品,“描写部分总是淋漓尽致,极尽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讽谕之意。”这篇赋与《过秦论》同样以秦王朝的史实为依据,同样议论少,同样在结尾作结论,而且其中心也同样是“过秦”。但是,对比分析一下,学生就会明确:表达方法不同,描写较多;句法不同,对偶句多而且压韵,是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赋体(《过秦论》中也有不少对偶,排比句,但仍是论文);情调不同,抒情色彩浓厚;语言风格不同,多华丽辞藻。
  这样一对比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理解深度,还加强了他们对写作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写作目的对比分析
  这三篇文章都是针砭时弊、缘事而发的,不仅写作技巧高超,各具特色,而且政治思想也都很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指导思想都很鲜明。
  苏洵的《六国论》是为反对北宋政权重赂外族、屈服于民族敌人而写的。宋真宗以后,北宋统治者始终是向民族敌人纳银输绢,以求苟安。这大大助长了侵略者的贪欲,增强了他们的侵略势力,削弱了国家元气。作者出于爱国热忱,特撰此文,阐明六国灭亡之道,名义上是论史,实是讽谏宋政权应以六国为戒,不要为外族之“积威”所“劫”。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为反对“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写的。唐敬宗即位时,年仅16岁,他一上台,便进铜三千斤,金箔十万,翻修清思院新殿,征歌选色,穷极奢侈。对外族的侵略,藩镇的割据跋扈,人民的水深火热,一概不理。作者向唐统治者提出警告,画龙点睛地用一个“鉴”字暗示意旨。
  贾谊写《过秦论》是为了向汉文帝提供一面改革政治、实行善政、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政权的镜子。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以贤君、仁君著称的帝王,他在位的日子,正是大汉政权日趋稳定、天下宁静无事的日子。作者要他切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秦论》中),也是为汉帝国长治久安的设计。
  结合现实,针砭时弊,有的放矢,是三篇文章的共同用意,但又同中有异。《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讽刺意味都比较深,语言也较尖刻,这是因为作者所讽刺的事,有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过秦论》则完全是规劝,希望不蹈亡秦之覆辙,并无讽刺意味。这是因为汉文帝与唐敬宗以及北宋赂外诸帝毕竟不同。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可供比较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对全部初高中教材的实际内容心中有数,对比什么,怎样对比,要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要言不繁地作周密的设计,在多而杂的基础上,摄取简而精的内容。
  (陈世君 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 014040)
  

比较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