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28

[ 王金燕 文选 ]   

运用情感 陶冶性情

◇ 王金燕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交织着形形色色情感因素的认识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挖掘师生、教材和教法上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熏陶学生的品性、怡养他们的性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篇章都具有情意隽永、词采俊逸、感情真挚的特点,语文教师如果以教材为契点,深入挖掘师生的情感源泉,就可以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清新鲜活,学生的品性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濡养。
  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
  欲要感动别人,必先自己被感动,这是笔者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感触颇深的一条经验。教师如果想打动学生,使他们溶入设置的情感活动中,必须先让教材中渗透的情感感染自己。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笔者就被先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的父爱所打动,于是联想到在自己生长的过程父亲为子女付出的点点滴滴,然后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感受,并抓住文中“父亲”越过栅栏去买桔子的典型细节,适时启发学生父亲对自己关爱的回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老师比其它学科的老师要更具备一种素质:读出纷杂的物质世界里的情感因子,并把这些情感因子适时播种到学生充满渴盼的心田中去,让这些因子茁壮地成长起来。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创设诱发情感的情境也是语文教学中情感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千古名篇,此诗开首便夹风带雪,气势非凡,峻拔有神。“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大雪飞是动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将动境幻入绚丽妩媚的静境,形象迷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驰骋想象,随着诗人笔下的“北风”及“白雪”至“梨花”油生出赞叹之情,细细咀嚼“卷”“飞”“忽”等富于形象的动词所展示的那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梨花怒放与北风搅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观勾连在一起,以暗香盈盈的纯白梨花来喻晶莹、缀满枝头的雪花,就能使感情得到勃发。此刻油然而生的对壮丽奇景的赞叹之情,深深叩击着学生的心扉,加上优美的诗句和作者含蓄的情感,更激发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也使其心灵受到陶冶。
  文章的作者都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字一句皆关情”,用字的不同,会影响到文章诗词的意境、语气,表达的效果就可能不同,所以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体会文章语言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古典诗词,语言非常凝炼,作者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拈断数茎须”,可见体会情感必须对语言本身进行推敲琢磨。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为人所称道,它道尽了词人心中的愁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把诗人那种无奈、寂廖、凄清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让后人叹服。只有十四个字,却蕴含了万千心情,推敲字眼何等重要!学生的心中都蕴藏着情感的火种,教师恰如其分地去点燃,就能引发他们心中的火焰,达到与作品共鸣。
  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生学会做人。因为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我们通过《奥运随想》等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我说让座》等在辨别是非中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感;通过《选择》等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通过《父亲的爱》等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学生的博爱情感。
  在训练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在学习了《鸿门宴》之后,教师介绍关于项羽的几首诗,让学生自己谈谈心中的项羽、心中的英雄。学生在解读人物时,对英雄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海洋。正如赞科夫说:“由活的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感情,这里还有交谈者的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起的眼睛,还有手势……”我们不能想象教师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从始至终用着同一腔调的场景。学生会乐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跟着他走入知识的新领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贵出情,教师积极的、浓烈饱满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细细体味倾注着作者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那种传神之笔,会敲开他们的心窗,叩击其心弦。情动于中,言溢于表,若教师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也必然苍白无力,结果会使学生不能振奋,培养人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重在情感。
  
  (王金燕 山东省青岛市盲校 266021)

运用情感  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