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5期 ID: 148412

[ 刘渝霞 文选 ]   

浅析高职院校人文类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 刘渝霞

  摘 要:在高职院校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应该利用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和构建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人文类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各类影响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引导,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文类选修课开设空架子的局面,使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人文教育 选修课 体系 构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倾向。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企业员工在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众多方面的缺陷,已经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目标敲响了警钟。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一、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在中学学业上屡屡受挫的人群,学校首先就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尊重自己的人,还要积极创造空间,让他们的才干得到表现,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美,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中发现美。这样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并逐渐使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责。”[1]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更需人文教育的浸染和关怀。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人文类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清楚自己所学所用的对整个社会有多大贡献,从而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对待社会。
  高职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弱,导致了重技能轻人文现象的出现。如果在课程建设中不能有意将人文思想进行渗透,恐怕会给学院的管理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而这种良好的公民素质就需要由专业以外的人文教育来完成。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而目前人文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人文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二、高职院校人文类选修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应该采用另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和熏陶,即利用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和构建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把人文类选修课建设放到主要工作日程中,还有一部分院校在人文类选修课开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1.相关领导重视不够。某些高职院校的领导缺乏对人文类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人文教育是可有可无之事,想起来就抓一抓,想不起来就抛到一边,直接造成了人文类选修课程的边缘化和弱化。
  2.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和长期性。许多学校对开展人文类选修课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缺乏职业教育的前瞻性,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需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如交流与表达能力、集体合作能力等不能兼顾,影响到了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和创业,造成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影响到了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3.人文类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类课程大多是因教师个人的情趣爱好和研究方向而开设,只满足于面上的工程,课程太狭窄,没有全面考虑学生在通往社会的道路中所需要的综合性质的人文类知识。由于大量基础课时被砍掉或者减少,造成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大量萎缩,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开设选修课,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选报的需求。有时学生真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了选修课,但是学校却没有开设。这就形成了学生为了拿学分而选、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教的尴尬局面,授课结果可想而知。当一种教学是在教师不得已不教、学生不得已不学的情况下进行时,那就完全成了一种应付和摆设,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就相差甚远了。
  4.人文类选修课考评机制缺失。高职院校普遍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而把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在教学管理中,缺少相应的检查制度。一些院校将人文类选修课置于教学质量检查之外,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料、教学制度也不针对人文类选修课,即使是学校的教学督导对选修课也没有专门的措施,使一部分老师对自己开设的选修课也不抱认真的态度,人文类选修课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
  5.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只要学生按时来上课,期末交上一篇论文就可以轻松过关,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没有鼓励或激励的措施,以致于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玩手机、写其他作业、看小说、甚至睡觉,真正认真学习或者有所收获的人少之又少,这样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就形同虚设,没有从根本上起到育人的目的。
  6.人文类课程开设时间的边缘化。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中一切以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为主导,这些课占用了每天的大好时光,而对人文类课程的时间安排相对边缘化,都在课余时间或晚上,这是学生一天的自由时间,在他们已经相当疲惫的状态下占用其休息时间,影响了学生的业余活动,本身就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反感,加之是听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造成了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对待,更不要说收到良好的效果了。
  三、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类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和认识
  人文类选修课的开设和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靠学校、教师、学生还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从宏观层面,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文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个人、学校以及全社会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中,应认识到教育一方面具有开发人才,增强智能,提升个体生计本领、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具有纯正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2]高职院校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将“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并把“为何而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并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在重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人文类课程的建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职业品质。
  2.从微观层面,提高学生对人文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学生选报的积极性却不是很高,虽然经过学院的极力提倡,并且在选修课学分认定上有所限制,但是大部分学生对此却抱着观望或应付的态度,即便是选修了该类课程,也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因此课堂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心有旁骛,得过且过,从而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顾明远教授认为,“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他们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成为熟练工,但由于他们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最后面临的依然是‘解聘’。”[3]所以,必须提高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与其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人文类课程的授课效果。
  3.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
  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文化、人文思想,学生便不能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人文类课程的教学中只有教师先行,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才能言传身教,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关照,潜移默化,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教师在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时应该将自己能讲些什么和学生需要些什么相结合,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才能在课程的开设上为学生着想,才能避免课程脱离实际、空洞无味的局面。
  4.完善现有人文类选修课课程体系
  人文类课程是一种精神性价值的载体,它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于各学科之间,蕴涵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它是无处不在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类选修课只限于文学欣赏类的科目,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选报的要求,因此,人文类选修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密切联系,对不同的专业和系别开设不同类型的人文类选修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如文学鉴赏类、语言表达和交流类、传统文化类、团队合作类、就业创业类等类别的选修课程,不断完善人文类选修课课程体系。还可以结合相关专业技术课,开设相应的人文类选修课,如在讲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可以同时加强科技背景知识的解释,渗透科学家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等;又如向学生讲解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所需的尖端技术时,可以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所以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类选修课程体系时,目光要放远一些,开设应该灵活多样,课时可多可少,但涵盖面一定要广泛,最好涉及到学生将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课堂讲授为契机,促进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5.不断完善人文类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
  人文类选修课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不能苛求统一。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统一的论文形式或开卷考试的形式是不能适应人文类选修课课程的需求的,因此就需要开设课程的教师本着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合理运用不同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已成定势的原有考核模式,如艺术类的选修课可以通过排练短节目、演奏乐器、欣赏乐曲、书画展览等形式,语言训练类的可以通过朗诵、辩论以及交谈等形式,文学类的可以通过写作等进行考核。有所创新才能有所提高,考核方式的改变也可以扭转学生人文类选修课学习不利的局面,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6.建立相应的人文类课程的考评机制
  学校应该将人文类选修课的检查和考核放在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定期对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进行考核,对选修课教师进行考评,召开相关教学系部以及学生座谈会,探讨人文类选修课课程的具体设置,制定相应的教学文件,从根本上扭转现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类选修课空架子的局面,进而让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强烈需求、学生对人文类知识的渴求和学校实验实训时间长、领导观念上不重视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此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重视人文教育,协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利用人文类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类选修课体系,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
  
  (本文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教研课题的研究成果。)
  
  注释:
  [1][3]谢苗枫:《如何才能“高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纪要》,技术与职业教育资讯,2005年,第38期。
  [2]张燕红:《加强人文教育 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党史博采,2006年,第9期。
  
  
  (刘渝霞 河南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50052)

浅析高职院校人文类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