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这篇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旨在运用教材整合的理念,集中将鲁教版九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现代诗部分,设计为一个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步为欣赏——从名家朗诵中发现美;第二步为品析——从经典作品中感悟美;第三步为创作——从多彩生活中创造美。活动历时半个多月完成,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突破课时局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课堂教学实践,是我们构建诗意化生命课堂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诗意 生命课堂 发现美 感悟美 创造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来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停止过,语文是同诗意携手相牵的,语文课堂更应该让诗意的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有人说,青少年是天才的诗人。的确,青少年正是诗意葱茏的年龄,歌德、普希金、汪国真、舒婷、席慕容等诗人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留下了经典的作品,用他们源自心灵、不受世俗功利左右的文字慰藉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源于以上对文字、生命等概念的认识,笔者带领初四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开始了一次名曰“放飞心中的歌”课堂教学的探索之旅,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我们制定了诗歌教学课堂实践方案,拟定将九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训练,使学生初步达到欣赏诗、鉴赏诗、创作诗的三级目标。我们将这次诗歌教学课堂实践分为三个步骤,打破教材编排体例,突破课时局限,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第一步为欣赏——从名家朗诵中发现美;第二步为品析——从经典作品中感悟美;第三步为创作——从多彩生活中创造美。
一、欣赏——从名家朗诵中发现美
我们为学生精选了2009年和201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新年新诗会”诗稿,将其中的名家作品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用两至三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新年新诗会”视频录像,让学生从真切的视觉冲击,美妙的声音中,从情感上与现代诗产生共鸣,并进而欣赏、模仿艺术家的朗诵,从而产生用自己的声音、情感、个性化的理解来演绎现代诗作品的激情。
我们在此基础上重点以《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为例,对学生进行了诗歌朗诵技巧的点拨,如饱含感情、再现形象;突出重音、读出节奏;语气语调、抑扬顿挫;巧用气声、辅以动作等。之后,用三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背诵两个单元的现代诗。再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随后进行两轮诗歌朗诵竞赛,第一轮为个人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必须为课内,背过)朗诵,由评委(小组长组成)打分并点评;第二轮为小组集体展示:先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制定小组展示方案,包括确定篇目(课内外均可)、表演形式、角色分配、课件制作、排练计划等,课堂给出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排练。整个准备过程紧张而有趣,学生们人人参与,兴趣高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
小组展示是此次诗歌课堂教学实践的高潮,各班选出主持人,营造好诗歌朗诵会的气氛,并写出串词。整个朗诵会的气氛热烈而温馨,学生们欣赏着自己同伴的表演,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语文老师及受邀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则为学生们摄像、拍照,为他们留下了一个个珍贵而永恒的瞬间。
两轮朗诵竞赛结束后,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了总结、评价、反馈,有小组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注重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得与失。
二、品析——从经典作品中感悟美
“放飞心中的歌”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二个步骤,设计为“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演绎经典”的方案,课前通过问卷的形式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精选出上、下册中学生最愿意学习的《沁园春·雪》和《乡愁》两首诗进行重点赏析。
根据师生制定的学习方案,课前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这两首诗相关的资料,如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经历、相关的赏析文章、相关的作家作品等,由学生根据初读的感知认识,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课前由老师将这些问题汇总、合并,筛选出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提升。
《沁园春·雪》意境开阔雄浑、大气豪迈,凸显了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字里行间透露着“王者风范”。笔者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一共有下列几个:“风流人物”具体指哪些人物?“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读到此句,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上阕末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惜秦皇汉武”的“惜”字含有哪些意味?品味“略输”、“稍逊”、“只识”等词的意味,辨明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笔者把学习这首诗的主问题定位为探究“风流人物”上,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辩论,最终达成共识,理解了作者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整堂课在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完成,虽欠完美,但瑕不掩瑜,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呈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乡愁》与《沁园春·雪》的艺术风格正好相反,精巧细腻、委婉含蓄,于淡淡的忧伤中蕴含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对台湾诗人余光中比较感兴趣,课前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因诗歌内容较为浅显,课堂上重点进行了演读活动,在原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写好画外音(旁白),内容包括:情境描述、环境气氛、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等,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展示,展示完毕,课代表、小组长进行点评总结。
下面节选一个小组的演读方案:
(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画外音: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光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洒满小院。(一女生)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一男生)
是诉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桓母亲膝头的温馨?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期盼?……(一女生)
他还在仔细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啊!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男生)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一女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男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读)
……
课后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听听那冷雨》,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感悟诗歌独具的美。
三、创作——从多彩生活中创造美
“放飞心中的歌”系列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三个步骤,设计为“放飞思绪,流淌心声”原创诗歌展评活动。连续两周的课外作业就是布置让学生自由创作现代诗,起始阶段以模仿名家现代诗为主要训练内容,学生模仿《星星变奏曲》《乡愁》《再别康桥》等经典之作,写出了不少富有诗歌意蕴的佳作,每节语文课前都会选取一部分作品让学生展示,获得展示机会的同学为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读,成功的喜悦流泻在脸上。
在模仿训练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打破局限,以自由命题的形式创作诗歌,学生由一开始的两、三小节十几行再到内容饱满的二、三十行,语言上也由一开始的浅显、直白逐渐变得形象、含蓄起来,在这样不受命题、形式限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连语文成绩欠佳的学生也不乏好的作品。
下面摘选几首学生的诗歌作品:
其一: 渴望
初四五班 巩建婷
风铃在岁月的沧桑里飘摇
往心里轻轻敲打
心头的涟漪荡漾开来
眼前浮现出你的风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多愁如你
善感如你
这是你愁绪的凄美
这是专属你的代名词
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再回首遥望时
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的一生令我惊叹不已
读你就像在读一部经典佳作
虽然有“人比黄花瘦”的悲楚
却也有令人钦佩的“不肯过江东”
秋风萧瑟
愁绪悲怨后
又是怎样的渴望
渴望,令你永不寂寥
其二: 愿望•记忆
初四六班 伊艺飞
记忆是遗忘的陪葬品
滞留着呼吸
镀上冷冽的金属色泽
一味地沉沦
消失掉孤独的厚重血管
擦破厚厚的灰灰的墙壁
丢下黑色的痕
徒留满眼的空白
很多年后的以前
随着时间的雾幔
枯叶慌乱的坠落
在一个下雨的夜
掩住大地的嘴
覆住前世的秘密
于是夜披上灯火辉煌
霓虹伤了雨的眼
疲惫晃了漆黑的影子
所以姗姗来迟的
是上苍的珍珠
总希望
这样记忆的苍白
能再回来
能重新的再活那么一次
其三: 听花开的声音
初四六班 耿直
窗外的毛白杨像一个巨人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精灵
一阵风吹过
我从叶间听见风的细语
大雁飞过,留下一串呢喃
游鱼难留,激起一片涟漪
春去秋来,岁月无声
难见夜夜月圆
蛐蛐的歌儿唱着岁月静好
耳边神韵声声
我只听见一片花开花落
恰似生命的绽放与凋零
天使之翼驱散天空的阴霾
赫尔的指尖点亮点点星光
难得花开不落
此刻寂静无声
除了我,还有谁在倾听花开的声音?
花开,等待着花落
花落。期待着花开
岁月从不肯放慢脚步
任凭秋水无痕
我静听花魂的情愫
笑看满园暗香浮动
不知风的细语
满载香消的低吟
长久是个神话
我却不停祈祷长久
不知满园花谢
带给我多少讥讽
我却只顾在喧嚣中寻找
寂静时花开有声
其四:山顶的野百合
初四五班 成昊
孤独的百合
寂寞的生长在石缝间
它接受着风霜雨露的洗礼
不愿屈服 不肯放弃
因为它是百合
世上独一无二的百合
它多么的想 也长在地上
自由的绽放
它奋力的挣扎想要逃脱
但命中的注定让它别无选择
暴风雨来临
它昂着头不肯低下
心想
我也要开花
任凭
野草的讥讽
过路鸟儿的嘲笑
它在沉默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它的根在努力生长
想要在石头中汲取营养
它坚信有一天也能绽放
暴风雨来临
它直了直腰
恪守着当初的梦想
头上的
被血泪浸泡过的花朵
粲然绽放
它用嘹亮的声音向世人宣告
谁说野百合就不能绽放
而我
就要做世间第一朵开放的野百合
……
学生们的诗歌内容丰富,展现出了青少年对多彩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由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亲情、友情、师生情到爱国情在学生的笔下都有涉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从诗歌中流泻出的真挚、纯朴的感情,远非有些命题作文中的虚假感情、无病呻吟可比,有些作品让笔者读来由衷钦佩,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颗追求真善美的纯真的心灵,一个诗意地生活的信念。当我们还在感慨人类精神正在到处流浪,我们何以找到可供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时,读一读学生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或许我们会思考些什么。
“人因思想而伟大”,“让生命因文学而精彩”,这是笔者常常向学生灌输的理念,而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也在努力地做着为学生的精神打底的工作。构建诗意化的生命课堂,应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课堂元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课堂上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学生在阅读、写作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诗意地生活、诗意地表达、诗意地写作”,让生命因诗意而活得更加有价值,让课堂因诗意而更加灵动!
(牛晓彬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