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语文是一门集结了前人智慧、关注人的心灵的综合性学科。学习它可以提高高职高专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高专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高专 育人
大学应该是追求真理、培育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地方。哈佛大学理工类学士学位要修习25%的人文学科;北大、清华、人大等大学现在的人文通识课已达1/3以上。然而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技能课日趋重要,文化基础课越来越被淡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中国社会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结果。因此,中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起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目前,各职业技术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去一线工作的人才,已经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是,像一些普通高校一样,学校没能避免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整体,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这种状况如果不做彻底转变,“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有可能“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马克思语)。鉴于此,本文着重讨论《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育人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它集结了前人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之外进一步思考社会和人生、理想和责任等人性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教育中培养的联想、类比等形象思维方式,为学生在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或是技术思维之间架起了融汇贯通的桥梁,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知识转换为能力的创新精神,而通过人文教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取向,会成为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语文学习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其高尚的生活情趣。在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中,主要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正派的人、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这实际上是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说应当把人文知识提升到人生观的高度来理解。《大学语文》作品中挚爱生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放歌,一直是这一主题的最强音。柳宗元的“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孟子“夫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乐观自信的入世精神等,都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中国的国魂,民族的脊梁,也是大学语文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大学语文作品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品味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它有精美的外在形式和精深的思想内涵以及鲜明的民族特征,能给人以较高的美学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赋予人以饱满的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的生活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因此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高职的学生,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将受益终生。
高职高专教育是连接教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纽带,是开发人力资源、加快科技转化的先导性产业,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力量。对人员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文化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更应注重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其情感的训练、心理的训练、道德的加强和美的向往等),以达到提升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的作用。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二、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不能尽如人意的议论屡见报端: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问学生从理科大楼到北大西门怎么走,结果没一个人能说得既简洁又准确。这种情况当然也包括高职高专学生在内,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了语言这一工具,才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才能传承人类文明。大学语文就是以教学生掌握和运用母语文字,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为首要任务的。
语言表达,一般由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组合而成。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材,就必须具备这两种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是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我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各类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通过规范而有效的训练与演练来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是学生利用祖国语言撰写自己研究成果并将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必要工具。只有具备较深的语文功底,掌握各种文体特别是科技论文的写作规律,才有可能将自己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用最有效的形式表现出来。书面表达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劳动,它要求学生善于感受和发现大千世界的韵律和生活的美好,借鉴和融汇各类优秀作品的写作艺术和技巧,写出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作品。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打破对写作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写出一手好文章。
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提高母语使用能力能使高职生变得更有素质、更有文化,更能使他们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到自己合适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大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及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人才市场的调查表明,社会对于求职者的社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能力包括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办事能力等,是一个人应对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能力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能力使受教育者在完成学业后,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从表面上看,社会能力表现为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从深层次上分析,支撑这种能力的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遵循的是全面发展的策略,因此在坚持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适当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克服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职业化的不良倾向,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来实现,如历史文化、道德哲学等。大学语文在提升人文素质、提高社会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大学语文文本一般来自经典文学作品,凝结了人类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具有较高的审美品格,综合性比较强。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综合能力;而感性的文本阅读则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传递出的人文精神的吸收。其次,大学语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为其成功进行社会交往和处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大学语文能推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学生群体求学、生活、社交的环境。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创造的,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其特点是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大学语文能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能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师生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的作用。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中国文化的精华,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它也会借鉴西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这种特点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中。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之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倡构建人文精神,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学习大学语文课程。英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再论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面对媒体中不断曝光的高校校园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事实,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建设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呼唤人文精神,都需要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它是一门集结了前人的智慧、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相关知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它能深入高职学生的心灵,动于心而形于外地提高高职高专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进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享有一种积极而富有色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杜时钟.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徐挺.文学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姚竹青.大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N].中国改革报,1999-06-02.
(孙红岩,齐蕊 河北石家庄 白求恩军医学院 05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