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960

[ 谢政伟 文选 ]   

古诗注释拾补五则

◇ 谢政伟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古诗名篇,对于其中艰涩难懂或较易误解的词语,教材多作出了精到的注释,但对于其中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教材却存在一些漏注或误注等问题,这无疑会给广大师生在理解时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正面择取几例聊抒己见。
  
  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首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04年)对“何当”没有注释,容易让人对“何当”分而释之。一些教辅资料就是误将“何”理解为“何时”,而将“当”理解为时间副词“将”。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释之为“何时当能”,此解同样欠妥。其实此“何当”为一个询问时间的双音疑问词,相当于“何时”的意思。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何当”条即列有此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何当”条亦释有“犹云何日”一义,且以此诗为例。“何当”之此类用法在古诗中十分常见,例如吴均《古意》:“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鲍照《代北风凉行》:“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杜甫《秦州杂诗》:“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之义,许多唐诗选本没有注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2001年)同样如此。由于此诗中“忽如”在一些选本中写作“忽然”,不少人因而将“忽如”理解为“忽然”,此解表面上通顺,实际上于文未谐。其实此“忽”“如”同义,“忽如”实为同义连用,蒋绍愚《唐诗语词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释“忽如”为“义同‘正如’或‘犹如’”,《唐五代语言词典》亦释,“忽如”为“犹如正如”,且以此诗为证。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对此诗还有详实的解析:
  今谓作“忽如”于义较长,因“忽如”二句紧承上文“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而取譬,以梨花喻雪,故字和“忽如”解作“犹如”,文气较为连贯;作“忽然”除文气不够连贯外,尚易滋读者误解,以为后二句实写季节变化。
  此言甚是。“忽如”之此类用法在古诗中甚多,例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张华《游猎篇》:“人生忽如寄,居世遽能几。”陆机《驾言出北阙行》:“人生何期促,忽如朝露凝。”孟浩然《蔡阳馆》:“听歌疑近楚,投馆忽如归。”“忽如”皆“犹如”义。
  
  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人教版2004年)未对“来”字加以注明,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动词意义。其实此“来”的用法较为特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指出,“来”“放在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起构词作用,构成表时间的名词。”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也指出“来”“往往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一个指示时间的词组,作用相当于一个时间名词”等皆是。此类用法多见,例如吴均《战城南》:“小来重意气,学剑不学文。”杜甫《送李校书》:“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小来”皆“小时候”义;李白《对酒》:“昨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昨来”与“今日”对举,“昨来”犹“昨天”义;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夜来”犹“夜晚”义;刘禹锡《秋风引》:“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朝来”即“早晨”义。
  王维此诗中“晚来”的“来”字置于时间词“晚”之后构成一个双音时间名词,亦应理解为“夜晚”,意谓在夜晚时分,空寂的山间因大雨刚过而有了阵阵的秋意。
  
  4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语文第三册将“向来”直接注为“原来”,诚然“原来”义置于此句大体可通,但此义若放在其他语境中来理解则有些说不通,例如陶渊明《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日:‘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盎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世说新语·文学》:“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以上“向来”均表“刚才”义而非“原来”义。其中“向”为时间词,表“刚才”义,例如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所挑之妇也。”《世说新语·文学》:“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向来”之“来”同样如上所言,置于时间词“向”之后起构词作用,故“失向来之烟霞”应理解为“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才是。
  
  5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苦”字,高中语文第三册同样未注,容易被人误解为“苦难”或“痛苦”诸义,但这些常见意义均非该诗中“苦”之确诂,当寻别解。
  王力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解释说:“苦恨,等于说非常恨。”此注将“苦”理解为程度副词“非常”义,甚确。李露蕾《甚词演变的一种趋势》(《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也将此诗中“苦”理解为程度副词。其实“苦”之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习见,例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后汉书·郭陈列传》:“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惧。”杜甫《所思》:“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韩愈《赠崔立之》:“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陆游《农桑》:“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苏轼《径山道中》:“玲珑苦奇秀,名实巧相称。”“苦”皆“甚、很”等义。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对《登高》中“恨”字亦未出注,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将“苦恨”理解为“极恨”应是误解了“恨”义。此“恨”同样不能按现今意义理解,而应理解为古义“遗憾”,此句表明作者既为当时正值国运及自身命运不佳而叹息,又为自己白发渐多年岁渐老却功业未就而感到遗憾,如此穷潦倒本可借酒排遣,偏又因肺病而无奈戒酒。从中足见作者此时生活困窘与辛酸心境。

古诗注释拾补五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