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见以“快婿”来称呼女婿,但今人对其中“快”字似乎并不能尽知其义。各辞书在注释“快婿”一词时都大同小异,如《汉语大词典》《辞海》均释之为“称心如意的女婿”,《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皆释为“称心的女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为岳父岳母所满意的女婿”,《汉语大字典》也将其中的“快”理解为“称心、遂意”。
释义是一部辞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尽管以上解释对我们理解“快婿”一词并无大碍,但以上辞书对其中”快”字的释义并不精确。我们不妨借助两个相关成语来加以说明。
1 东床快婿
这个成语的产生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世说新语·雅量》记载:
郗太尉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的那种率真旷达、毫不做作的禀性。太尉郗鉴挑女婿的方式真可谓不拘一格,他的一句“正此好”使坦腹东床吃胡饼的王羲之成了他的女婿,也成就了王羲之“东床快婿”的美名。这段逸事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王羲之传》中亦有记载: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今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与《世说新语》记载不同的是,太尉郗鉴对王羲之的赞誉之辞已由“正此好”变成了“正此佳婿邪”。但稍对两部典籍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王羲之被称为“东床快婿”中的“快婿”,其实就是《晋书·王羲之传》中郗鉴称赞他时所说的“佳婿”。而“东床快婿”又可称为“东床佳婿”,可见“快婿””佳婿”二者义同。
2 乘龙快婿
这个成语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汉代刘向的《列仙传》记载了当时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和他的女儿弄玉随凤凰升天成仙的故事: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风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太平广记》卷四《萧史》对此同样有记载,只不过说萧史是乘龙升天:
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风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风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午。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
也许正是因为秦穆公的女婿萧史携弄玉修炼得道,乘龙、乘凤升天成仙,被后世传为佳话,所以人们习惯把觅到好女婿喻为“乘龙”之举,例如:
黄尚为司徒,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温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唐代徐坚《初学记·鳞介部》)
因而,将相到的好女婿美誉为“乘龙快婿”或“乘龙”也就不足为奇了。“乘龙快婿”又被称为“乘龙佳婿”,如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我有你这样一位坦腹东床的乘龙佳婿,我是光荣得很啦。”亦证“快婿”“佳婿”义同。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谓“快婿即佳婿也”,甚是。《辞源》”快婿”条释义虽值得商榷,但其将“佳婿”释为“快婿、好女婿”,这无疑又是很好的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中华书局2001年版)及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均已指出“快”有“好”“佳”义。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还指出:“‘快’是‘好’的口语。”
其实“快”表”好、佳”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十分常见,例如王羲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五《杂应》:“若欲服金丹大药,先不食百许日为快。若不能者,正尔服之,但得仙小迟耳,无大妨也。”干宝《搜神记》卷十七:“我独行,得君为伴,快不可言。”又如陆云《与兄平原书》:“文中有‘于是’‘尔乃’于转句诚佳,然得不用之益快,有故不如无。”“佳”“快”同义对举。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佳”“快”同义连用,“快”之“佳”义皆甚为显豁。
“快”这种用法在此后的文献中仍有出现,例如《太平广记》卷七十二《广异记》:“道士谓神通曰:‘能为弟子否?’答曰:‘甚快。”’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姐姐万一不快,必不赦汝!”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渔樵记》:“他把那四村上下姑姑、姨姨、婶子……都问道好么,我说都快。”
由于“快”之“好、佳”义在现今已极少使用,以致人们对“快婿”的含义难以准确把握,但各大语文辞书在为之释义时不应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