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世界杯硝烟早已散尽,但期间被国内乃至国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原央视主持人黄健翔“解说门”事件仍让人记忆犹新。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能不少“外行”对于诸多媒体为何将他在解说中出现的问题称为“解说门”事件心存不解。其实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政治丑闻甚至一些影响不好的事情被媒体冠以“~门”事件已是屡见不鲜。
考察“~门”这一说法的来源,大概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竞选连任,其竞选班子为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总部水门(Watergate)大厦安装窃听器,后来不幸被揭发,直接导致尼克松辞职,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其实“水门”只不过是一大厦名称,即这桩丑闻发生的地点,但此后大凡美国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时,美国各大媒体通常会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里根时期的“伊朗门”、克林顿时期的“拉链门”、小布什时期的“情报门”“虐囚门”“特工门”等。
王南《美国政坛“门”案多》(《人民日报》2005年11月8日)曾就美国政坛“门”案不断作过精彩评述:“但凡够得着‘门’级的政坛案子和事件,一般有三大特点:一是相关人员大多层次较高,有头有脸。当事者要么是高官甚至是总统本人,要么是有机会与高层密切、频繁接触的人,或者是事件涉及高层人物。二是大多为不甚体面和光彩的事。有媒体一语中的,将这些‘门’案统称为‘政坛丑闻’。还有人说,‘门’案之妙,就在于那是扇遮丑之‘门’。三是震动大、影响广、‘杀伤力’强。”此论对美国政坛“门”案而言颇具概括性,但就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门”在我国媒体的使用中已发生不少的变化。
“水门”事件原本指美国尼克松时期发生的电话窃听丑闻,由于这一事件极具影响力及典型性,大凡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一些有关电话窃听事件都被国内媒体冠以“水门事件”,“水门事件”俨然成为电话窃听丑闻的代名词。例如:
(1)经过9年的司法侦讯,被称为“法国水门事件”的总统府电话窃听案即将进入法庭审讯阶段。(《环球时报》2002年8月12日)
(2)国亲多位高层被监听引爆台湾版“水门事件”(长城在线2004年1月13日)
(3)希腊总理等多名政府高级官员手机遭窃听事件2日曝光后,这一希腊版“水门事件”在政坛掀起轩然大波。(《东南早报》2006年2月5日)
随着使用的频繁,“水门事件”又渐渐突破“电话窃听”这一语义限制,成为政治丑闻的代名词。例如:
(4)陈水扁面临上台以来最严重的执政危机,许多媒体把这次的事件形容为“台湾版的水门事件”,称“陈水扁气数已尽”,岛内甚至出现了他在明年5月20日之前下台的说法。(《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日)
(5)受“黑账户”丑闻影响希拉克卷入法国“水门事件”(《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5月2日)
从以上用例来看,这些“~门”事件都属于政治范畴,且影响都极为恶劣,都给当权者带来严重信誉危机,有的甚至为之丢掉“乌纱帽”。但我们也不时看到,“~门”事件的政治色彩已渐淡化,目前又突破政治丑闻这一内涵而泛化到其他领域,尤其是人们关注度较高的体育界,这显然是“~门”事件在使用过程中语义限制方面的又一次松动。例如:
(6)意大利足球丑闻起因于“电话门事件”,该国的专业体育报纸《米兰体育报》日前公布了意甲新科冠军、足球豪门尤文图斯队总经理莫吉私通裁判的电话录音。(中国广播网2006年5月23日)
(7)对于沸沸扬扬的齐达内“头击门”事件,昨日国际足联纪律委员会正式开始了调查程序。(四川在线2006年7月15日)
显然这些事情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及政治丑闻那样显著,这当然是媒体在使用“~门”时强有力的“激活”所致。有时“~门”事件甚至可以理解为在“~”方面出现的事情或存在的问题,黄健翔“解说门”事件即可如是理解。又如:
(8)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索尼数码相机遭遇“质量门”(新华网2005年12月19日)
(9)明星“服饰门”事件逐个数穿着不慎引风波(千龙网2006年2月23日)
通常人们所知道的事件多指对社会对公众影响较大的大事情,但现在一些纯粹私人的事情或问题也被一些媒体定位为“‘~门’事件”。例如:
(10)杨臣刚“短信门”事件被炒作(《都市女报》2006年7月10日)
(11)几天前,在上海某网站论坛发生了一起“电话门”事件。一则名为“打击一切变态”的帖子,声称其美女同事频频遭受一男子的电话骚扰,并公布了骚扰者的手机号码。(《人民日报》2006年7月12日)
显然这些所谓的“事件”对社会对公众的影响程度极为有限(有的仅局限于网络传播,知道这类“事件”的人也仅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严肃性也大大降低,这不能不说是“~门”事件给“事件”一词带来的语义上的变化。但我们还是认为媒体在报道诸如此类事情或问题时不宜滥用“‘~门’事件”。
有时“~门”事件涉及一些关键人物,媒体在报道时则直接在其姓名后缀以“门”字来概括,这一表达似乎能使事件更加醒目,对受众更具吸引力。例如:
(12)这一次“鲁尼门”事件的女主角是一名浅黑肤色女子艾米莉·芳汀。(人民网2005年12月1日)
(13)从“铜须门”(笔者注:“铜须”为网名)事件看网络匿名“专制”(《南方周末》2006年6月16日)
(14)闹得沸沸扬扬的意大利“莫吉门”事件终于有了初审结果。(新华网2006年7月14日)
总体来看,诸多“~门”事件与门这一事物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以上“~门”事件除美国“水门”事件外均可简称为“~”事件且丝毫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新闻报道历来以简洁见长,但国内媒体仍然如此热衷于“~门”,这可能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1.从媒体角度分析,一是出于行业竞争需要,媒体须在报道时制造这样的“噱头”以增强听觉或视觉效果,用来吸引公众“眼球”;二是源于媒体从业者的从众趋同心理,在流行语方面媒体历来是急先锋,个别同行敢于吃“螃蟹”频繁使用“~门”,其他媒体如果拒而不用则可能让人觉得不够“与时俱进”。
2.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角度来分析,这种表达的确使一些人得到了“实惠”,因为他们似乎对一些诸如“~”事件之类寻常的字眼产生了“审美疲劳”,迫切需要一种既新鲜时尚又具异域色彩的用语来刺激他们的神经,而“~门”正满足了他们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3.从语用角度分析,尽管诸多“~门”事件与门没有任何关系,但媒体在使用时已不经意地制造了某种联系。众所周知,门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遮蔽和保护的功能。而在最初“~门”事件似乎也在被当事人有意地遮蔽,只是后来再也无法遮掩而被别人破“门”而入,所以“~门”事件中“门”字的“误用”意外起到了一种很好的修辞效果,它无形中委婉地道出了这些事件不体面不光彩的实质,对于一些猎奇的受众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随着“~门”事件的使用范围愈益广泛、事件涉及的相关人员也渐趋“平民化”,可以预见,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将会有更多的形形色色的“~门”事件发生。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