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化涵养。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偏低,鉴赏方法上盲目的状况,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从教师、学生、课堂出发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诵读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最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古代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化涵养。从2002年开始,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的客观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就学生答题状况来说,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偏低的,在鉴赏的方法上是盲目的,因此,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诵读涵咏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歌的韵味,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第一,可寻找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景,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
第二,教师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学生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好。如讲《琵琶行》时,配以《梁祝》的相关片断,结合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让学生能更加充分地体味音乐的无穷魅力。
第三,给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学生可以自己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如讲《孔雀东南飞》时,可由学生自选角色,当堂朗读,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情节,又疏通了诗意。另外,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加入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效果会不错。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领读、齐读等其他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涵咏,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诗词的感知理解,培养感知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感受鉴赏
这里的感受鉴赏是指“阅读过程中把握形式的心理活动”。因为该过程侧重主体的阅读、接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介绍相关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语义理解等,意在强调接通学生的主体注意力和观察力并使之高度集中。诗歌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赏析诗句,体味意境。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或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诗词,关键要学会挖掘其意境。意境是诗人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交融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而组合意象可以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就能结合相关知识体味出词中所表达的伤别离的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规”的悲惨凄恻,“鱼”的自由惬意,“牡丹”的高贵美好,“梅”的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等等。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积累。
第二,作者的生平简介,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学习李清照的词,必须了解她的生活经历,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然后再把《声声慢》、《一剪梅》对比阅读,这样,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其词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第三,了解结构特色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如《琵琶行》的双线结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夸张手法的使用及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李白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如《秋浦歌》、《望天门山》,就比较容易理解此诗的艺术手法。
三、思考领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既有教师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对话,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感受古典诗词蕴含的美,是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特征的,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同时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在此阶段特别讲究要臻于怡然自得的境界。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尽享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之所以说是“传递”而不是“传达”,是因为此过程大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思考领悟”阶段的个人体验远远重于师授。
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教参的观点及现成的说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从历史的角度和艺术的创作等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性评价,悟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深刻的主旨。学生可以对《蜀相》里展示的武侯祠春景有截然不同的体验,也可以认为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是潇洒飘逸的,甚至可以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景象里体味出暂得解脱的轻松。只要有审美意味,能让学生体验到审美愉悦,获得一种满足、喜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领悟”阶段的教学目标就已臻致。
四、应用拓展
诗歌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表现。而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回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学生)与诗歌作品完美结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
而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每当身处异地他乡,明月皎皎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来表达此情此境了。
有了古诗词文化的陶冶并通过鉴赏的训练,形成了迁移应用能力,在高考中做诗词鉴赏题就能够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思想水平、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会不完全相同。因此,这对于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对接作者情感及抒写学习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情感感悟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5.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唐双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考[J].广州中学语文教研网,2011.
(张晓玲 甘肃兰州市第十二中学 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