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创作目的,在情节发展上有意识地停顿不前,使之在意念上发生阻滞,在思维的层面上留下极大的艺术空白,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平添文学作品的艺术情趣。《琵琶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成功地运用了“延宕”的写作技巧,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循着作品中“延宕”的诗句,带领学生认识“延宕”的写作技法并体味诗人潜藏其中的艺术之美。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迁谪诗人满眼萧瑟秋景,又历别离恨事,深感无趣之际,忽闻琵琶仙乐,犹如空谷足音,令人兴致顿起。寻声暗问,弹者何人,诗人满心期待、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琵琶女欲答还休,个中复杂情感,借“欲语迟”三字传达出来:天涯沦落之人,江湖漂泊之客,自残身世,不愿与陌生人说话会面。此刻琵琶女未直接答话,而稍作延宕,既符合她内心负有千般苦,孤舟独守无人诉说还欲倾诉宣泄的心理状态,又通过呈现琵琶女的片刻矛盾、迟疑、犹豫,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探寻兴趣,故而才有“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才有“千呼万唤”。与此同时,也给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琵琶女为什么不直接答话,她“欲说还休”的迟疑神情是什么样的,她到底又因何决定以手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出来相见,这短暂的迟疑中她内心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般多样的猜测想象中,琵琶女的形象就更耐人寻味了。而这正是“延宕”所起到的艺术效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是时间的延宕,更是期待的积累;又与“琵琶半遮”的出场形成对比,构成反差。一方千呼万唤,盛情相邀;一方矛盾重重,迟疑难决。时间和人情双重延宕的二度积累,情感更强,效果更佳。故而这两句经历了千年的考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乐曲已然结束,可听众的心依旧沉浸在那还没有结束的结束感之中。这里不仅是乐曲的停顿,而且是停顿造成的心理凝聚效果:在宁静的月色下,在茫茫的寒江之上,诗人陶醉于琵琶女的演奏之中,琵琶女亦沉浸于自己演奏的余情里。此种宁静的延长感,绝对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的积聚和张力,可诗人用一幅图画将其显现出来,就让读者想象无限了。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在诗人聆听完如仙乐般的琵琶曲后,定是问了琵琶女的身世,由“沉吟”二字可见一般,曾经貌为秋娘妒、技使善才服的琵琶女,虽年长色衰,但身为商人贵妇,衣着装饰也决不随意,琵琶女也应是半老徐娘、犹存风韵的。以白居易《盐商妇》为证: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衣食无忧、才貌双全的琵琶女,为何要弹奏如此令人伤感的曲子呢?这种身份和情感的矛盾让诗人产生了疑惑,艺术之美也随之诞生了。还有一层我们不可忽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女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时间延宕,这段时间的存在让琵琶女有时间克服自己的矛盾心理,决定一吐为快,可她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斗争,她又想到怎样的如烟往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将进入读者的脑海,波荡不息。诗人疑惑的延宕、琵琶女自述身世前内心斗争呈现于外在动作的时间延宕,都给读者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艺术之魅力可见一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延宕在叹息之中完成。琵琶曲已牵动作者情思,再加上琵琶女对悲苦身世的倾诉,不知又勾起诗人对自己往事的多少回忆,一个人,独自回眸往事,已令人伤感,再加之琵琶女悲苦往事的刺激,两人互相映衬,无疑使诗人更加伤感了。基于此,才有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良久”言明延宕,“却坐”、“促弦”更是以动作完成时间延宕,暗表琵琶女内心情感之涌动:接下来又将演奏何种曲子,怎样的曲子才能安慰两个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人的苦痛心灵。最后的弹奏皆在这延宕中完成思考和积聚。
寸水亦可兴波,尺幅自能千里。我们不难发现越是隐蔽、越是潜藏的,就越是深刻的、越是精彩的。《琵琶行》中的“延宕”是心理化叙事,它使主人公情感得以积聚,勾连了故事情节,带来了对话性的产生和读者的参与与期待。在实际教学中决不可忽略或简而化之。
(作者单位:溧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