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诗时,学生关于“离堂思琴瑟”一句中的“离堂”二字有两种解读:一部分同学认为“离堂”应解释为“离开厅堂”,理由是只有离开厅堂才能看到高树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一部分同学认为“离堂”就是离别的厅堂,理由有二:一是诗人和友人身处离堂,相顾无言,内中回忆着往昔愉悦的宴饮之乐,这是人在分别时典型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二是“离堂”与下一句的“别路”正好对仗,都应是诗人眼中、心中倾注了个人情感的意象。正如鸿为哀鸿,蝉为寒蝉,皆是有我之境。
课堂中我欣喜于学生多元解读的有理有据。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能循着学生的思维追问探究下去,我们的课堂将变得深刻起来,呈现出智慧的光芒。于是我启发学生做进一步思考,如果将“离堂”解读为“离开厅堂”可以牵引出哪些问题?片刻之后,这些闪动着智慧火花的问题出现了:1、诗人为何要离开厅堂才写到思琴瑟呢?2、堂外的什么激起了诗人回忆以往的宴饮之乐呢?3、如果把“离堂”解释为“离开厅堂”,那么“别路”又应该怎样拆分理解呢?围绕这一系列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探究:端坐厅堂,相顾无言,正是离情别意正浓之时,而以往的宴饮之乐不免回荡在心头,前之乐今之痛,两相对照,使离情别意又深沉几重,真挚几分了。于是诗人友人难忍离愁之苦,离开宴堂,漫步厅中,春夜的微风撩拨离人的愁绪,微风中的凉意又似乎能削减些许离人愁绪,那份清爽似乎也与往昔的宴饮之乐有着某种契合,可猛抬头离别之路经山绕水、莽莽苍苍,不觉堂外也有千般离愁。“别路”可能是远望之景,也可能是承接“思”而写出的想象之景。而“绕”字也可暗含诗人离别时愁苦的九曲回肠。据此,堂内堂外尽是离愁别绪,加之明月隐于高树、长河淹没于晓天,又是宁静的分别之景,正是“沉静中见深挚情感”,映了古人对这首诗的评语。
如果循着第二种解读为“离别的厅堂”,我们又能理解出什么呢?学生是从前后联的联系和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解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能文本本身思考出什么呢?在这样的追问下,同学们又有了这样的理解:“离堂”的“离”和“别路”的“别”即是点题,同时也点明诗人的情感。此外“吐”之无声,“对”之无言,是颔联“思”的契机,而颔联也以“思”字填补了首联的无声无息中的空白,一句回忆着往昔的愉悦,一句悲伤着离别之后的羁旅之苦,使读者更为清晰地解读诗人表达情感的独具匠心。同时首联的另一妙处也得以凸显,绮丽的辞藻与深沉的情感的高度融合,不但映照了陈子昂提出的“风骨兴寄”的主张,也让后人据此窥探出诗歌由齐梁时绮丽浮华的诗风向初唐“风神初振”的转变痕迹。这样全诗一、三为实写,二、四为虚写,实处无声无息、气氛沉静;虚处离情激荡、别意浓浓。可谓虚实相生,离情则更为深沉、真挚。集体的智慧不得不让人惊讶,于难解处解出神韵来,当是文本深度解读的应有境界。在深度探究的基础上我又明确说明同学们的解读虽与《教参》相异(《教参》是离开厅堂的解读),但你们的解读在品味诗人如何表达离情别意的层面上是完全通透的,加上你们的解读中运用了律诗对仗的特点,似乎更妥帖了。简单的几句话,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热情和深度解读的信心。
在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是一种对文本进行深度还原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更多的时候呈现为主观臆想的特质,但只要结合文本本身、与作者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正是对诗人和文本至真至纯的尊重,只要不“过度”,就无损于作者,也无损于读者阅读过程中可以或是本应该再创造的阅读实质。
此外,深度还原能让学生的文本解读走向深刻和细致,有效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解读与问题的深度探究虽然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焦点,但往往已经不是一个必须解决(得出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了。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学生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的。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许这解放本身的价值远远高于审美结果。相信学生审美能力的生成也就在这思维的解放之中完成的吧!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