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409

[ 李璐楠 文选 ]   

问世间情为何物

◇ 李璐楠

  摘 要:如果说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么《青春之歌》中的爱情描写则赋予了爱情常新而持久的魅力。根植于不同时代的爱情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习惯流连于现代唯美爱情的读者们触碰到抗战时期的革命爱情时,不觉为之一震。
  关键词:《青春之歌》 林道静 爱情模式
  
  如果说唐代女子恰似国色天香的盛世牡丹,雍容华贵中满溢着自信、多情与张扬,那么革命抗战时期的“红色女性”往往更像百折不挠的竹子,坚忍不拔中透着顽强、奋进与激情。重温红色书籍,不知不觉醉心于喜怒哀乐之中,重回硝烟漫天、恐怖笼罩的抗战时期,体味着我们这个时代不曾体会的酸甜苦辣,感触万千……
  《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战斗激情的动人小说,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进行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感人故事。主要人物林道静的成长展示了具有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艰苦过程。在卢嘉州、林红等人的教育帮助下,林道静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组织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成熟起来。
  林道静就像一张白纸,在她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下,绘出了绚烂美丽的图案。她的出现如同一束微光,虽不耀眼,却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如果说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么《青春之歌》中的爱情描写则赋予了爱情常新而持久的魅力。根植于不同时代的爱情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习惯流连于现代唯美爱情的读者们触碰到抗战时期的革命爱情时,不觉为之一震。
  假如我们抛开文本中的革命叙事外壳,透过潜文本会发现,爱情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青春之歌》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感史,展现的是林道静寻找真正的人生伴侣和幸福爱情婚姻生活的过程。作家杨沫有意识地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模式来演绎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不仅反映着人自然的情感和欲求,也反映着个体独特的情感方式、性格禀赋以及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它同时也映射着一定历史阶段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但爱情毕竟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因此,笔者想从这两种模式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才子佳人”爱情模式
  
  文章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爱情画卷,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林道静刚出场就透着佳人的美丽、忧愁和孤单:“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她的随身物件尽是各种各样的乐器。读到这里,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言情小说中多才多艺的佳人形象。佳人落难才子相救,很自然的,杨沫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林道静与余永泽相识相爱的过程。余永泽调动他渊博的文学知识,与林道静在一起谈论托尔斯泰、雨果、曹雪芹、鲁迅以及冯沅君的《隔绝》。在林道静的眼里,余永泽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在余永泽眼里,林道静是“含羞草一样美妙少女”,二人双双坠入爱河,开始同居组建幸福的小家庭。小说至此完成了才子佳人爱情模式。但作者杨沫又将笔锋一转给二人的爱情加入了考验。从第十一章起,卢嘉川进入了林道静的视野,并使她的爱情天平发生了严重倾斜。卢嘉川是北大学生,革命分子,有着“高高的挺秀身材”、“聪明英俊的大眼睛”,在众多场合中表现出坚毅、沉着和勇敢。林道静第一次与卢嘉川见面时就“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洒脱不羁的风姿吸引”。卢嘉川给林道静带来了新鲜的知识、青春的希望与奋斗的激情,他们的爱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萌发。小说中有一段精彩描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余永泽从老家回来,进门的第一眼,发现他的道静变了,“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唧唧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惊的是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得像块乌云;现在呢,闪烁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
  这些细致入微的表情和心理状态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面临相知的爱情时的巨大变化,也让读者在无形中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爱情。精神和肉体的拯救哪个更永恒持久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主流的思想和行动通过爱情的描写传达给读者,而不是简单生硬的说教,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英雄美人”的爱情模式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是“英雄”和“才子”之间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作者分别通过卢嘉川、余永泽两人彼此对对方的外表印象的描写来表现这一差异:“他(余永泽)眼前闪过了卢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羁的风姿,同时闪过了道静望着卢嘉川时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被痛苦和忿恨攫住了”。“卢嘉川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余永泽那瘦骨崚崚的背影——他气得连呢帽也没有摘、头部的影子照在墙上,活像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他的身子呢,就像那细细的蘑菇柄。”在与余永泽的对峙中,卢嘉川以他那特有的男性魅力压倒了猥琐的余永泽。很明显,在这里“美人”与“英雄”的结合,比起“佳人”与“才子”的续存更具有时代魅力。但是卢嘉川与林道静二人正欲捅破这层朦胧的关系时,他不幸被捕牺牲,于是英雄的角色便有第三个男子——江华来担任。
  江华像卢嘉川一样优秀,甚至比卢嘉川还要优秀,这一点从文本第七章的叙述就可以看出来。第七章写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即江华的表现比卢嘉川更成熟,更具革命性来凸现他的英雄气概,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林道静最终接受了江华,因为江华深爱着她。
  假若我们抛开政治等客观因素,用单纯的眼光看待林道静与三个男子的爱情时,我们会发现,在对爱情的认识上,道静是在不断进步的。最初是一个懵懂单纯、眼界窄小的女孩,对任何事物都新鲜好奇,这时的她很容易被一些爱情假象所迷惑,她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时,就轻率地接受了余永泽的追求。对爱情如此,对待革命工作亦如此。刚涉足革命工作的林道静将世界看得如同晶莹的童话般美好,一味地以过度的热情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懂得分析其利弊,不善于运用谋略,这种冲动的性格使她在最初的爱情和工作上都碰了一鼻子灰。经过一系列的磨练,林道静愈发成熟了。成熟的首要标志就是她在心灵上的觉悟。通过阅读进步的革命书籍,她的眼界开阔了,她对世界及周围人事的观点转变了,从对卢嘉川本能的异性相吸转而至对余永泽从心底的不满。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分手?假如没有卢嘉川的出现,他们也是不能长久的。思想的严重分歧是导火索,但当林道静意识到她和余永泽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时,她心里一亮,不再矛盾和犹豫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并不完全是政治的分歧导致他们分手,主人公对于世间真正爱情的追求才是最本质的原因。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从小说中,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有着相互平等,默契的思想追求,都把对方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而不是要求一方为另一方做出牺牲。若以这些为准绳,很明显,余永泽和林道静并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纵使他嘴上喊着平等的口号,但行动和言语的不一致,也让读者颇为反感。
  若在最原始的情感上加上政治、时代等客观因素,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爱情与今天的爱情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追求不同了,对爱情的认识自然会发生变化。国难当头,处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很自觉地把国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才会考虑小家。纵使作者使用了两种古典的爱情模式来叙述,但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并没有古典言情小说中惯有的缠绵悱恻的场景描写。为什么呢?因为时代的危机感使他们无暇顾及于此,每个人头上都像悬了一把剑,若作品中加入了这部分描写,恐怕就不合时宜了。而当今的爱情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什么,思想不充实,却总喜欢以缠绵唯美的语言代替,有一种空洞浮华之感。
  无论是才子佳人还是英雄美人,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唱着。从古至今,人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永恒不变的是爱情的真谛。就如同一个圆,绕了一圈,终究还是要回到原点。不同时代的爱情有着它特殊的时代烙印,也许多样性反使得爱情越发的可爱了。纵使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是无情的,大爱与小爱和谐并存,才使得世界如此多彩。
  
  (李璐楠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363000)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