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定要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巧抓“标识”、帮助解题,通过对比阅读来开阔眼界,通过归纳总结来提升能力。
关键词:重视课本 对比阅读 归纳总结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对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无论是分值上、题量上,还是考点上,各方面都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试题虽然稳定,但考生对这一道题却往往是望而生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考点,只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熟悉一定的答题步骤,训练方法行之有效,是一定能把诗词鉴赏这座堡垒攻克下来的。
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是最好的例子。也就是说只要把课本中出现过的诗词读通读懂读透,融会贯通,就能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课外的诗词鉴赏练习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学生总是觉得语文课上和不上是一样的,即使自己请假一段时间不来上课,也不见得自己的语文成绩变差了。晚修时间,只要是老师布置的其它作业也较多,这时候的语文作业绝对是被“遗忘的角落”,教师追问缺交作业的原因,部分学生还会振振有词地说:语文作业做和不做是一样的,老师你急什么呢?甚或还会有部分学生言之凿凿地说:现在的语文高考,又不考课本里出现过的内容,一个星期上六节语文课,真是太浪费时间了,何必呢?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对语文课上课功用的否定,真是令人痛彻心扉。追究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课对提高他们语文素养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节语文课其实是对每一个高考考点的分解学习,每一次作业其实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阶段,没有这一步一步的打基础阶段,没有这一点一滴的能量储备,羽翼未丰,学生在考试中是绝对是寸步维艰,还何来腾飞?
在2011-2012学年佛山市高一语文期末统考中,就考了徐俯的《春游湖》一诗,题中的第一小问要求在诗中把能体现“春”的“意象”找出来。试想学生如果在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时请假或上课时心不在焉,你知道“意象”这一诗词鉴赏中的专属名词吗?你能轻而易举地拿到这宝贵的2分吗?不,绝不可能。在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中,《毛泽东词两首》、《死水》、《再别康桥》等诗词中均涉及到“意象”这一专属名词,所谓“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或文化内涵;“象”“象”,就是物象、形象。对于这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或作家个人感情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二.巧抓“标识”,豁然开朗。
俗话说得好:一叶落知天下秋。诗歌鉴赏也正是如此。在鉴赏诗歌时,只要善于查找“标识”——诗歌中明写或暗藏的反映诗意或表达主旨的“蛛丝马迹”,必能使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歌中常见的“标识”常常隐藏在诗题、注释、背景、意象、语言、题材、细节等上,通过对这些“标识”的解读,往往可以由表及里,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题明确交待了时间、事件,透过对诗题的了解可知诗歌是写在秋天的—个傍晚,诗人在山中隐居之时的所见所感;也可通过对诗中所选“意象”——明月、苍松、清泉、岩石、翠竹、青莲等的把握,理解作者是借对自然山水美的描绘来抒写自己人格的高洁;更可借助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体会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可通过注释和写作背景来了解到这是一首追怀古迹之作,目的是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概,提醒当朝统治者要以之为鉴。欣赏李白的《蜀道难》,诗中语言雄奇奔放,诗人情感跌宕起伏,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极写蜀道之艰难,环境之险恶,极其完美地体现了李白飘逸豪放的诗风。
可见在阅读诗歌时若能慧眼识“标识”,理解诗歌时一定能令你拨开云雾见青天。如2011年高考课标卷考了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考生若能关注到诗题中的“秦国怀古”,或是关注到注释中对关键词“销魂”的解释,以及诗末的点睛之句“不堪回首思秦朝”,或是借助诗中所写“泾水、春草、古碑、残阳”等凄凉败落的景物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歌,即可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诗,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又如2011年上海卷考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考生如果能关注到诗中“看月”、“失眠”、“揽衣”、“徘徊”等一连串对游子的细节描写,再联系全诗的关键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即可知诗歌是表现游子离愁的,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学生只要理解了诗意,答起题来就易如反掌了。
三.对比阅读,眼界大开。
俗话说得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在讲授时有意识地把同一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等相近或相似有可比性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必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对比中眼界大开,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在讲授粤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时非常注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如在讲授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时,我把《从军行》(之一)以之进行了对比教学,因《从军行》(之四)中诗末用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戍守战士不把敌人打败誓不归来的豪情壮志,而《从军行》(之一)则用曲笔抒情——无那金闺万里愁,借对妻子的描写来曲折表达了征人对家中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对这两首诗的阅读,引导学生归纳如何鉴赏边塞诗、边塞诗在内容及其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教师更可以这两首诗的学习为契机,推荐学生阅读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品,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边塞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这种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对比阅读方法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大增,我也倍受鼓舞。在接下来的诗歌教学中,我继续把对比阅读用好用妙,如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我让学生把该诗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比较,思考两篇作品在情和境方面有哪些不同。又如讲授刘禹锡的《石头城》时,我让学生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和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把对比阅读运用适当,学生必能眼界大开,诗歌鉴赏能力何愁提高不了呢?
四.归纳总结,能力提升。
华罗庚院士曾说过:学习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也正是如此,对诗歌知识的积累、摄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一定要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对知识的提炼和升华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要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诗歌常识进行归纳总结,才能使自己能力提升。如在归纳考点“形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形象分为人物形象和特殊物象两类,而常见的人物形象即指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而特殊物象则指杨柳、长亭等送别类物象,梧桐、杜鹃、流水等愁苦类物象,菊花、梅花、竹子等抒怀类物象,投笔、楼兰、请缨等战争类物象等等。如归纳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时,可引导学生把诗歌的语言风格归纳为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绚丽多彩、雄奇奔放等风格特点。又如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时,可引导学生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烘托对比等等。
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为求在考场上得到最佳的分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各个考点的答题步骤。如在答意境类题目时,学生可这样组织答案: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再点明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答题就可使自己的答案和得分点相吻合。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精心总结归纳,一定能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若能重视课堂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在解答诗歌时能注意到诗中出现的“标识”,并通过对比阅读和归纳总结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相信是一定能把诗歌鉴赏这座堡垒攻克的。
梁锦云,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