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415

[ 黄燕红 文选 ]   

艾米莉.迪金森和她的“无名小卒”

◇ 黄燕红

  她生前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阿姆斯特镇上加尔文教家庭的女儿,一个诗作被称为“小玩意儿”的默默无闻的老处女,一个在死去几十年后引起沸沸扬扬、褒贬不一评价的作家。她就是艾米莉·迪金森,一个罕有的天才诗人,因其形式独特的诗句,微妙变化的韵律、无规则的押韵和其大胆惊人的想象,被奉为现代主义先驱,美国诗歌之母,赢得了20世纪诗坛的广泛称赞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艾米莉·迪金森1830出生在马萨诸塞州阿莫斯特一个偏僻的社区,自幼接受学校正规的基础教育,成年后基本足不出户在家侍奉父母。30岁后“自闭症”倾向越来越严重,她喜欢穿白衣,甚至不去隔壁哥哥家拜访,被称为“爱莫斯特修女”。幽闭的生活使艾米莉·迪金森比任何人更敏锐地关注自己的世界。家务之余埋头写作,留下了近两千首迷人的诗歌和一千多封文笔机智、散文般的信件。她熟读《圣经》,崇尚莎士比亚,喜爱维多利亚诗人的作品,从中获取浪漫灵感,但绝不是简单模仿,而是继承创新。她的诗大多不完整,是写在报纸或便条上的草稿。隐现其间的意蕴常常与圣经,古典神话和莎士比亚相勾连。事实上,她的诗最后出版时,编辑才把它们按照朋友、自然、爱情和死亡来分类。这些编辑们甚至给她的诗加上标题,调整了她的句子结构,使其语法标准化。如果不是约翰·托马斯1995年按照迪金森诗歌原来的形式出版了她的诗集,今天的我们是不可能领略到诗人的创作天赋,欣赏其诗之独特的。
  迪金森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唯美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其艺术特色是运笔自然,感情真挚,带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宗教色彩。因受唯美主义学派的影响,迪金森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创作策略都体现了唯美的倾向。其诗歌的独特之处表现为,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上另辟蹊径,彰显其个性。诗歌没有标题,结构上不固守四行诗的格式,打破格律的硬性节拍,“按照感情的起伏和呼吸的合适来分行”[1],表现内心敏锐的情感。
  艾米莉·迪金森摒弃社交,固守自己的世界,在传统中泼抹个性色彩,不图名利地编制着受到诗神青睐的梦。她这样写道:
   我是无名小卒!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小卒?
   那我们正好是一对!
   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传出去!
   多么郁闷——作为——名人
   多么出名——像一只青蛙
   告诉别人你的名字——整个六月——
   对着一片赞赏的沼泽(笔者译)
  在这首诗里,艾米莉·迪金森把自己说成是一个不重要的人,实际上是通过对牛蛙的意象化,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所谓公众人物进行嘲弄。她还把公众舆论比喻成人们深陷其中的沼泽地,而不是什么值得敬重称道的东西。她也暗示了任何谦逊的人都能把自己从沼泽地里解脱出来。在这首诗里,艾米莉·迪金森想直接表达的就是,让你成为你自己,不要让任何人改变你,因为你是独特的。诗人让人们感觉到如果你不适合这样一个群体,就会适合另外一个。
  但是,迪金森把自己与世隔绝,却是何原因?
  有种说法是艾米莉青年时代计划与一个叫本·牛顿的男子私奔,被其父亲发现后没有成功,所以隐居终生不嫁。然而艾米莉的隐居只是外形上的归隐,她绝不像真正修女那样心如止水。她暗恋过沃兹沃斯神父,对其感情在诗歌和书信里有所表露但没有得到回应。她还爱过塞缪尔·鲍尔斯,著名的《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日报》主编,但仅限于柏拉图式的爱情。她一生都订阅在美国享有盛誉的《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日报》,也是美国最大期刊《大西洋月刊》的忠实读者。她虽足不出户,但通过书信跟人交往。
   艾米莉·迪金森曾在《大西洋月刊》上读到希金森的一篇文章,文中阐明“发觉天才是编辑的天职”并提倡“将生命的热情注入写作风格”。艾米莉给希金森写信陈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并寄去四首珠丽而深奥的诗,恳求希金森做自己的“导师”并将自己称为“您的小精灵”、“您的学生”。而大编辑希金森习惯于陈旧的维多利亚诗歌规范,建议“推迟发表”,并指出她的诗用韵“不稳”、“痉挛”。迪金森回复道:“读到你建议我推迟发表,我不觉哑然失笑,发表的念头和我的思想相去犹如天渊。”于是她又写道:
   发表,是拍卖
   人的心灵――
   贫困,批准
   这种腐败行径......
   经营,应该做
   神圣美的商贾――
   切不可使人的精神
   蒙受价格的羞辱――
  感情的受挫,作品得不到同时代人的肯定,清高孤傲的她选择了归隐。艾米莉·迪金森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正是她内心矛盾纠结的结果。不要以为她的诗是要给人以启迪,这种通常的误解导致很多人对她有关文献中的“事实”确信不疑,然而事实上那只是个推断。
  
  注释:
  [1]郑敏,诗歌和哲学史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燕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文编校:秦 蕾

艾米莉.迪金森和她的“无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