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里行间转述着一个古老国度的文明进程和历史变迁,滋养着龙的传人。学生多读经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内阅读,激发诵读的兴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不少优秀的古诗文篇目,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如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中能读出词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从王之涣《登鹳雀楼》读到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之光。这些经典的诗文以美的文字、美的情感熏陶着孩子的心灵,丰富着他们的感情世界,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材料,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古诗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淡化诗意讲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意境的能力。比如解读《泊船瓜洲》,首先要借助对诗中的春风、明月等意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浮现在孩子的脑海中,让学生在一定的理解下、情境中,调动自己情绪投入到阅读中,从而在反复的读中获得更深的体会。
二.依托课外阅读,厚实文化的底蕴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很难从诗境上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美,但其优美和谐的韵律从唇齿间流淌出来,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地拓展学生的诵读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诵读材料,加大他们古诗文的储存量,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感及语言感悟能力。
首先,依据课文进行有效拓展。以课文为中心,以课内带课外,向周边辐射。就是依据课文,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作品,了解作者的系列作品以及大家风范。如学完《望庐山瀑布》,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搜集资料,撰写李白等名家生平、诗文的研究小报告。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经典读物。《三字经》、唐诗宋词等都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打造自己一座丰饶的精神家园,净化心灵,塑造人格。向孩子们推荐优秀的经典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阅读能力的不同,分阶段进行推荐,应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年级进行优秀读物推荐,并辅助一定的阅读建议。
三.教会阅读方法,促进习惯的养成
喜欢读固然重要,但没有技巧的读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所以除了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注意诵读的语调,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其次,我们要坚持于探索诵读的有效模式,倡导“熟读成诵,渐得渐悟”的阅读方式,充分利用好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基本的读书技巧,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关注学生的读书过程,多做练习,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举行多彩活动,推动氛围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开发设计丰富多彩的经典文化活动,传递诗的语言,创造诗的意境,通过良好的环境创设,推动良好诵读氛围的形成,让学生在诵读中增强主动参与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能力。如组织诗文小报编写活动和诗配画创作,不仅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品味步步提高,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经典诗文的欲望。
经典诵读如一股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滋润着他们的心田,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追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让孩子在经典的浸润中丰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