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现代经典”,小说通过刻画主人公霍尔顿不羁的性格,叛逆的形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揭露了无比黑暗的现实世界。这部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奇特的表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追寻与进步。本文将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试论该书的主题特色,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守望者形象。
关键词:霍尔顿 塞林格
引言
在美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文学家,这就是J·D·塞林格,而他笔下的代表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则被许多评论家誉为不可逾越的“现代经典”。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赫克尔贝里·芬》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开创性作品,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美国文坛上,占有相似的位置。这部作品,曾经引领了美国半个世纪的文学新潮流,为美国日益萎靡不振,趋于公式化的文坛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个处在冷漠世界的美国人都为之倾倒,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接近几十年的美国文坛时光称为“塞林格时代”。《麦田里的守望者》之魅力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之中,也许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文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此书还深深地深入青少年的血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本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美国评论家的热烈好评,也受到了二战后许多青少年的一致热捧,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书目。虽然后来由于有关人员认为该书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了社会犯罪率,一度为美国等相关国家所禁止阅读。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是以其极具感召力的魅力受到美国青少年的青睐,私下传读,甚至某些大学的帮派也将此书定为入门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本书作为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航旗帜,对世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基于本书的深刻魅力,在本文中将在二十世纪的大背景之下,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之中,主人公霍尔顿及其他事物的描写与情感分析对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分析研究本书的主题特色。
一、孤独的宣泄——二战后青少年的精神危机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创作灵感来源于社会又尽最大魅力感染社会。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现实又为现实世界服务的。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笔者深入研究发现,其最深刻的主题特色便是结合当时二战后的社会现实,反应二战后青少年的精神危机。主人公霍尔顿既不像美国当时传统小说当中吃苦耐劳的西部牛仔,也不像在华尔街平步青云的商场精英,更不像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心中“美国梦”的英雄。作者J·D·塞林格将霍尔顿刻画成了一个既对现实抱有不满情绪,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的反英雄形象意义上的小丑角色。
霍尔顿是一位中产阶级普普通通的青少年,也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然而,他却又是个具有叛逆色彩的青少年,他接连被学校开除,头戴红色猎人帽,身穿晴雨两用衣游荡在街头之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母亲神经衰弱对他漠不关心;他的父亲只顾赚钱却忽视职业道德;他的表哥更是为了金钱与物质上的丰裕出卖自己的文学作品,迎合烂俗的大众喜好;学校标榜自己的目标是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然而培养出的人才却懂得伪装,对上司阿谀奉承;潘西中学的校长哈斯先生更是一个势利中人,奉承有钱人家的孩子,却不屑于照顾衣着穷酸者……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霍尔顿看透了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浑噩,感到十分的厌恶与悲哀。他奋起反抗,对这些行为提出了很多异议,他反对虚伪的现实社会,提倡纯真的情感,他厌恶了以金钱与利益为衡量价值标杆的资本主义社会准则,提倡追求纯粹崇高的理想。这一切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霍尔顿之“垮掉的一代”都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变形反抗而已。
从表面意义上说,霍尔顿身上集中了很多二战后青少年的很多不良嗜好,他浑浑噩噩玩世不恭。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方面得知他是受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悲哀。应当说,霍尔顿所处的当时社会,是一个被“现实化,物质化,金钱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大,只能靠伪装和客套来相互取暖,以填埋内心的空虚。应当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霍尔顿离开学校独自前往纽约所遇到的人与事物的描写,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二战后青少年的彷徨,悲哀与不安。由此,霍尔顿也成为了一代青年的代表,永载史册。
二、叛逆的挣扎——人性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具有特色的另一大主题便是描写了作者对人性的妥协与悲哀,笔者以“叛逆的挣扎”作为标题也正是想象征这一思想。霍尔顿是叛逆的,他极尽张狂,以三天的不告之旅宣示着对资本主义物质社会的不满,开始了“叛逆”的旅途,然而,这些叛逆的行为是不可能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的,甚至连故事的结局,也告知读者说这只是一种无望的“挣扎”,三日之旅更是表达了人性对社会的妥协与无奈。
笔者认为小说当中霍尔顿的那顶“红色猎人帽”正是象征了霍尔顿的叛逆精神。在小说当中,红色猎人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帽子那样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霍尔顿的反叛精神所在,是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靡靡之音的鲜明旗帜。小说中多次描写了霍尔顿怀着悲伤抑郁的心情带着红色猎人帽走在大街上,这个时候,红色猎人帽便象征着霍尔顿叛逆的精神态度。然而,这种鲜亮的行为艺术并不能阻挡资本主义世界的侵蚀,霍尔顿最终也结束了他的叛逆之旅,回到了父母身边。
理想的幻灭打破了霍尔顿所有美好的幻想,霍尔顿向往自由、纯洁的精神世界,然而他却太过于懦弱,天真,以及无力,他受不得一丝的污染与干扰,更受不了丝毫的虚伪与背叛,这种极度的纯净梦想导致霍尔顿最终失败。虽然小说的主体部分总充斥着失望,痛哭以及抑郁等一系列的悲伤情绪,然而在现实的大背景之下,霍尔顿也必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出路在哪里?霍尔顿其实从一开始便在寻找一条解脱自我冲出世俗虚伪世界的道路,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他却又终于回归现实。在小说结局时,霍尔顿仍然没有找到什么解决之路可以离理想世界更近一步,仍然对于现实世界充满迷茫之感,然而不管怎样,他都有了活下去的勇气。《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于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它对于美国二战时期青少年精神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待人性的无奈与妥协之情刻画得尤其深入。也正是在作家J·D·塞林格的带领之下,美国众多青少年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开始了精神之旅。 语
参考文献
[1]董衡撰等.美国文学简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J·D·塞林格.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杨仁敬.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