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201

[ 李永红 文选 ]   

对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 李永红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是对语文教学特质的精辟论述,又是对语文渗透的人本教育的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本教育既是教学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实施状况
   从客观上讲,中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唤醒了沉睡的自我,为个人发展赢得更多机遇,这亦导致价值观念的分裂和冲突,旧的道德观念逐步丧失,新的尚未确立,这种夹缝时代对于青少年来说难免打上烙印,使他们在价值与信仰上,道德追求上陷入一片迷茫,往往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学校作为社会一分子,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中学生思想难免受到波及。大多数教师置身于考试漩涡之中,只能被动地打着中考高考的大旗,完全为考试而施教,要么肢解文章,圈圈点点,把原本文质兼美的文章搞成自己的说教,自己的标准,硬是往考试的条条框框里钻,语文人本教育则无从谈起,语文的意会、想象、审美、情感已悄然离去,甚至连情动于中方可行于言的作文也是有框架,有模式,有套路,也要学生牢记在心,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束缚和扼杀学生,让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育失去了育人的灵魂,偏离了语文固有的规律。
   二、语文教育渗透人本教育的原则
   1.情与理的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是语文德育的最有效途径。我国的《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以情感人的文学本质从古至今是以一贯之。把语文教学中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既追求真,又追求善和美。这就要求教师能驾御教材,合理取舍,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披文以入情,迎合学生心扉,启发其思想,打动其心灵。
   2.渗透和实践相结合。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部分文质兼美,有利于当代中学语文实施德育,这足以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山川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认识仁人志士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奉献精神,认识违背历史、不尊重人道的残忍、野蛮和腐朽,认识美好事物的光明和优越,认识我国人民自古有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全世界人民评判善恶、是非的价值准则……而这一切要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就要有科学和人文过程,科学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分析、掌握,人文过程则是主体对客体的评判、审视、认同、投入和超越,教师要适时、合理、巧妙引导点拨,如当春好雨,点点入心。
   3.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从先秦百家争鸣到今天的新课标无一不贯穿着国语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一不以塑造人、修养人为核心内容,最早国语中的诗教是从先秦到唐宋,它以孔孟儒学为育人标准,以《诗》为审美趣味,净化美化学习者的品德情操,与历练涵养学习者言语行为的母语教育为实践过程,它以言志、缘情、美言为特征,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质彬彬的君子为目标。文教是以唐宋儒学为育人标准,培养“进不为喜,退不为惧”的文化人格,涵养有忧患意识,旷达个性的文化人。以文载道,以文悟道,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国新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直到现代语文课程仍有涵养言语能力。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三、语文人本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时进行。如在学习《离骚》时,对屈原及其爱国精神介绍就是一把钥匙。《离骚》者,犹罹忧也。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一心为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胆忠心足以光照千古,成为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又如学习鲁迅小说时,对这位文学革命的巨匠“弃医从文”的救国策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愿的了解应为首要。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是为“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是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战不败,摧不跨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吸取而内化为个性的一种优秀品质。
   2.在学习思想内容,字里行间中进行。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有效人文教育闪光点,及时引导,合理开发。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富有人情味、具有鲜明性、典型性的记叙性作品。这种对亲情、对国事、对祖国、对事业的爱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今天拜权、拜金、拜名等异化现象存在的时候,语文教材中宣扬的为人类美好事业而奋斗的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思想,严谨治学的态度,克己奉公的作风,正是要引导学生汲取的对抗各种腐败的力量。
   3.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引申,做到深入浅出。教师要将文章主旨看准吃透,把握有度,合理拓展,尽量找准它的外延,让语文学习立足于课本,但又放眼于生活,活学语文。如在讲授《世数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在了解陈元方机智聪慧的同时,更要把握文中涉及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诚信,在本课中可专门列专题学习此内容:
   (1)列举诚信的重要性:①为人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言必信,行必果,③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诚信的表现:①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病危者的忠诚,②是砍倒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③就是不被威逼利诱,不出卖灵魂、良心和朋友的坚定。
   (3)应用举例:历史上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可悲,商鞅徙木取信的美名,“文化”大革命丧失诚信的可怕等。
   4.联系时政,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引导学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中学生很难感受到过去前辈们创业的艰难,革命的风雨,生活的不易。如在讲授《愚公移山》 时,到底怎样理解愚公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真是愚蠢吗?就先让本地的学生观看“庄浪人修梯田”的记实片,看我们的祖先们前赴后继,战天斗地,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舍生忘死的真实镜头,再让我们领略“自强不息,崇尚科学,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内涵,愚公是谁?就是我们的祖先,就在我们故土上。庄浪优秀的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今天山川秀美的庄浪,我们作为庄浪的子孙,不能不为新庄浪的建设而增砖添瓦吗?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把握语文教育个性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铸就学生健全人格融为一体,在言语训练中,在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整教育过程。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教育局教研室(744600)

对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