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语文是面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学科,也是一个具有着极强综合属性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科目。本文将讨论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根据高职语文科目的教学及观念展开解析,探索其相关教育教学当中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语文教学 人文特征
引言
在高职语文科目发展探索中,有很多教育家基于语文科目的重点任务、培养目的以及和语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联,围绕怎样深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表达技能、文学技巧、语言水平、人文素质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笔者总结了相关教学观点得到以下结论:高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培养目标在培养与提升高校生语言能力及沟通水平上意义重大,教学中包含阅读、行文、口语等诸多层面的技能;目标是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多方面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1]所以,高职语文这门功课对大学生未来前途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是我国千古文明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其肩负了传扬华夏文化、陶染道德品质、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假如高校语文课程没有很好地开展,那么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光辉璀璨的文化就难以传承下去,因此它是承接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主要途径。从语文自身属性角度而言,其具备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语文是这两者最大程度融合的科目。[2]语文的工具属性具体展现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当中,深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大学生理解水平,对于他们综合技能的开创与解析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语文在别的科目教学中也同样发挥了重大影响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实践中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语文最根本之特征是人文属性,它的工具属性除了给其他科目发挥功用之外,同时也是展现人文属性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只有在对某篇具体文章当中的文字、词汇、语句和整篇文章含义分析解读以后才能感受到这当中包藏的内涵,深入阅读之后才能达到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目标。[3]
高职院校中所涉及的专业科目都无法脱离语文学科的影响范围,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其他科目当中,这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而语文科目的教育就是一个技能培养与别的科目舒畅沟通的承载途径。除此之外,语文科目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陶染情志与提升审美能力也有着关联。中国文学从古至今都很注重提升情操与修养,现在高职院校语文科目仍然具备这类功用,语文科目教育的意义并非局限于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深刻的是提升文学素养,即精神觉悟上的提高。高职语文教育在情致、道德等人文素养上是不可替代的学科,它可以把很多重要精神渗入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相关课程中,进而令大学生更易受其陶染,最终接纳它。高职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美好的文本和诗作也可以提升高校生自身审美与综合素养。
二、高职语文科目教育中的现状
为了使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更好地发挥其人文精神价值,我们仅仅意识到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重大意义还不够,还需要基于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里的现实情况,只有对目前状况展开充分的解析,才能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透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中的语文科目教育现存的诸多劣势以及现状亟需解决。
(一)高职院校语文科目逐渐变为边缘科目
目前,高职院校里的语文科目存在逐渐变为边缘科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状况:全世界非汉语国家研习汉语的总人数已经在3000万以上,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五百多所院校设立了汉语科目。但是在我国高校里,语文学科却未能引起相应重视。此外,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外语与语文这两个科目的比重持续失调,后者占据的比重逐渐降低,一直到高职院校教育系统里,外语占据的比重业已大幅超越语文。第二个现象在非汉语言专业里展现得更为显著,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边缘化趋势使人不得不担忧。
(二)高校生对语文的应用不是很熟练,学习兴致不高
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语文基础科目,可是学习多年后,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缺乏现象,对文字的使用表现出逻辑上的错乱以及词不达意。尤其是理科生,在语言表达技能上更显得贫乏,这类现状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得到具体展现。有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论文时,即使自己大脑里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却仍然无法落笔,这种状况给高校语文科目教育敲响了警钟。
(三)语文科目教育看重理论,缺少对实践技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时,只看重基础知识的解析,极少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公文技能的实践与提升,这令整个语文科目的教学显得非常呆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无法提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是片面的看重语文工具属性而忽视其人文属性的行为,对文本每字每句的解析仅能够把基础知识教给大学生,却无法令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的提升效果不佳,令学生无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抹杀了他们能力提升的可能性,最终让语文科目教学没有办法施展出其功用。
(四)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在理念上较为落伍,教学内容单一
现在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依旧延续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不论教师还是课本研发,都没有很好地贯彻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只能令高校生提不起奋发学习的劲头,教与学的热情减少将使得语文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依旧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陈旧的授课模式使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不积极。这样一种上课与考试方式,无法令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达到培养精英的目标,甚至妨碍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类情况对那些将要迈入社会大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对其就业以及继续深造十分不利。上述原因均为高职院校语文科目的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和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研发就成为必要环节。
三、高职语文教育应对策略探索
《大学语文》是高校除汉语言课程以外的一门公共必修教材,这门课程对于高校生提升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的语文科目教育并未实现这种价值,基于上文对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并从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影响和实际情况出发,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朝多元化发展
上语文课时,融合文本并且充分运用多元化知识渗透,给学生创造贴合实际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快速转变成综合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组织有关语文相关能力的研讨会或主题演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效。这类教学活动可包含研习重点作品、报告及探讨其他同学的观点。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改善原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透过实际的师生互动,还能够很好地培养技能。透过多种能力的模拟实践,积极调动学生表现的热情以及学习的兴趣,令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用。
(二)对传统教育观念予以变革,凸显语文科目的人文属性
不能把语文只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简单看待,它是其他所有学科的表达基础,是将人文精神深入其他科目里去的大科目。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间接学到其他科目中的知识,反之也是如此。科目间是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高职语文不仅具有工具属性,还含有人文属性,它是这两类属性的融合。
语文是高校教学里的基础科目,在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点引导之下,实际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着重于专业课。这类轻人文、重思维的情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书面写作技能与口头表现技能十分贫乏,这就需要语文科目的研习以及锻炼。[4]如果要改善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教育观念就需要予以变革。变革里需要引进“素质教育”,融合创建、发扬人文精神,令两者深入融合,将科学和人文予以整合。
(三)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素养,努力创新
高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的品质与水准有着关键影响力,在保障教师专业素质条件下,才可以讨论教学观念以及方式。[5]在当下,国内高校语文教学正展开改革,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对科目改革成功与否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需要看清楚实际情况,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最终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对高职院校语文科目教育的侧重点予以重新定位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突破只看重理论知识灌输的现状,这种忽略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方式亟需改变,应该主动探寻可以提升高校生综合素养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展“演讲与口才”“写作与文章鉴赏”等相关课程,令语文课堂的45分钟得以高效利用,在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给跨入社会做足功课。此外,高校生学习知识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师需要在基础教学之外,努力探寻提升课堂效率与品质的教学方法,极力营造最佳的教学氛围。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借助高科技辅助教学,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令高职语文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多姿多彩。语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宋文芳.论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2(24).
[3]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少波.如何有效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J].语文建设,2013(20).
[5]郭虎妹.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度与宽度[J].语文建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