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的重点是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的。作者在突出这一重点的时候,主要是抓住狐狸为骗到肉而连施三计时的神态和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课文的结尾则简洁明了地写出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和编者留给老师和学生的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并加以合理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学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读书的感悟,抓住不同动物的不同表现去思考,感悟文中的内涵,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特色
巧妙引导,感悟探究,读演结合,延伸存趣。
四、教学设计
(一)运用贴图,巧妙引导
1 小朋友,还记得《乌鸦喝水》这篇寓言故事吗?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2 故事中的乌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动物,(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想不想知道它们碰到一起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吗?让我们打开书,先看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上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再看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点评:这一环节主要利用旧知,运用直观、形象的贴图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细读重点,感悟探究
过渡: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它眼珠一转”主意来了。它想出了什么主意呢?
1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人?
2 狐狸一共说了三次奉承话,它是怎么说的呢?乌鸦有什么反应呢?请在狐狸的动作、话语下面画上“——”,在乌鸦的表现下面画上“——”。
3 学生交流并板书。
狐狸————乌鸦
眼珠一转 亲爱您 没有回答
赔着笑脸 您的孩子 看了一眼
摇摇尾巴 羽毛嗓子 非常得意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狐狸三次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乌鸦的表现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1)研究狐狸第一次说的“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的表情。抓住关键词语“眼珠一转”及“亲爱的”“您”这些亲热的称呼,理解狐狸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与乌鸦套近乎,以取得乌鸦的信任。乌鸦“没有回答”,为什么?乌鸦这时对狐狸多多少少还存有一点戒心,对狐狸的话并不信任。
(2)狐狸见一招没有得逞,紧接着就使出第二招、第三招。请小朋友仔细阅读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读后讨论:狐狸和乌鸦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它俩为什么会这样?
(3)各自读书,相互交流。
(4)展开讨论,感悟探究。
小结:狐狸赔着笑脸说话,是为了表示对乌鸦的态度友好、亲热,关心乌鸦的孩子也是为了进一步讨好乌鸦。狐狸明明知道乌鸦的羽毛并不比麻雀漂亮,嗓音很难听,人人都讨厌乌鸦的声音,硬是把不是乌鸦的优点安在乌鸦身上,目的是想让乌鸦开口,吃到它嘴里的肉。乌鸦尽管开始还有些警惕,但当狐狸问候它孩子的时候,它看了狐狸一眼,说明乌鸦已对狐狸产生了好感,对它的警惕也有所放松了。后来听到了一些奉承话,更是得意忘形了,此时的乌鸦已完全相信了狐狸的甜言蜜语,对狐狸完全丧失了警惕,不再思考狐狸讲这番话的用意,并不假思索地照狐狸说的去做了。
5 指导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开展朗读竞赛,看谁体会得正确、深刻。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试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对狐狸的第一次说的话要用假装的尊敬、问候的语气读;第二次说的话要用假装亲近、关切的语气读;第三次说的话要用夸张的赞美的语气读。这是因为狐狸的话并非出于真诚,而是别有用心。读书时应该用夸张的语调,从而透露出狐狸狡猾的内心。对于乌鸦的三次表现,分别用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来读,表现出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
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点评:直入重点,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最精彩的也是兴趣浓厚的地方,因为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读书的感悟,通过联系上下文,从中发现语言文字中蕴涵的内容,愿意与他人合作。抓住人物的不同表现去思考,真正感悟出文中的内涵,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三)读演结合,开发潜能
1 (出示插图)看看图,说说狐狸一次次讨好乌鸦的目的是什么?(骗走乌鸦嘴里的那片肉)
2 齐读最后一小节。
3 乌鸦脸上的表情怎样,它会想些什么?
4 乌鸦上当了,狐狸的目的达到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它是怎样上当受骗的?
5 从乌鸦被骗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教训?
(一个人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6 分角色表演。
根据课文内容选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想象,要抓住小动物的语气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必要时可以配上动作等。
(狐狸:狡猾。讲话言不由衷,别有用心。表演时对它的第一、二次问话,表面上要显得亲切关心,第三次说的话要演出虚假的赞美,有一种讨好的味道。)
(乌鸦:蠢笨。别人奉承它,它一点儿也看不出是别有用心,反而越来越高兴,直到最后上当。)
[点评:用学生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学会做人。同时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分角色表演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作为伙伴参与活动,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续编故事。延伸存趣
1 拓展阅读
介绍狐狸和乌鸦的拓展资料:《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蝉》、《狐假虎威》等。
2 作者赋予课文中的狐狸和乌鸦以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那么自然界中的狐狸和乌鸦又是怎样的呢?(交流信息)
生:狐狸是个刁猾、狡诈的动物,别的动物稍不留神,就会吃亏上当。
生:狐狸有一张尖嘴巴和一条又长又大的尾巴,毛色多半黄褐,喜欢捕食老鼠、野兔、小鸟,一次吃不完,就扒洞埋起来,做上记号,下次再吃。肚饿时也会偷吃家禽。
生:乌鸦长得很难看,叫声也让人讨厌。
生:从“乌鸦反哺”这个成语中我知道乌鸦是一个有孝心的动物。
3 续编故事,延伸存趣
课文的结尾说“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大家想一想,乌鸦吃过这次亏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捅上想象的翅膀,像作者一样编出你们自己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可以以“肉被骗走了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也可以以“第二天,狐狸又看见乌鸦叼了一片肉……”为开头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人听,也可以投到杂志社,让更多的人来知道。
[点评:这一环节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还应注意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生活在绚丽多彩的想象王国,通过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思想,任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