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又做了不少改进,非常可喜。这至少传达了一个讯息:教科书并非静止不变的,而且它在以每年一变的“高速”来适应一线教学的需求。“尽信书者不如无书”,编写者恳请读者斧正,看来已经不是一句例行虚言。冲这一点,我就非常喜欢。至于改进了多少,改得是否得当,相对于编写者躬行改革的观念来说,是小事一桩了。 说一件小事,有一处改动,我个人认为改得不当,改坏了。
2008年6月第4版(以下简称“新版本”),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配合写作实践(62页),给学生出了三个题目任选:
1 根据原作,为鞋匠格斯拉或车夫老王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也可以为一个熟悉的人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写一则人物评传。 评传是什么?怎么写作评传?学生在专题学习里,没有“人物评传”的知识积累,在以往的高中学习里,也没有接触过人物评传。翻看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老版本”),写作实践之前有个短文:“人物评传写作要注意‘传’和‘评’的有机结合:写‘传’,可略写经历,但要突出人的主要性格特点;写‘评’,要力求评说语言精要恰当。……议论文的立论要有高度,不能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不要简单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我认为’。”老版本比新版本好些,至少告诉学生什么是人物评传,但是也有个缺点,写作并非告之概念就能实行的,老师即使补充拓展,也费力不讨好。而且一般写作皆从模仿开始,缺少模仿的对象,有要求学生凭空“捏造”之嫌。我以为,此题可改成为人物写“评点”,因为“评点”是以前课文旁侧“对话栏”的延伸综合,学生可操作,字数也以400字为宜,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缀句成段的本领,把内容弄得不那么干巴巴的。另一方面,评点一个人物200字的确不太够用。
2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寂寞斗士鲁迅。“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的布鲁诺,“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的特蕾莎嬷嬷……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以“走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命题目的相当好,有高度——超越历史的高度,有层次——先行者的层次。但以我在班级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写的实在不怎么样。他们的课外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已经是有且共睹,不需要证明的了。学生写鲁迅最多,毕竟学了他若干篇章了,喜欢不喜欢都是熟人,驾轻就熟,无奈“我以我血荐轩辕”还有不少同学不知道出处与涵义——不怪学生,“没学过”。一部分学生写“玄奘”,然而写的不是玄奘,而是唐僧,而且是电视连续剧里的唐僧——我勉强算他们了解玄奘吧,哭笑不得。几乎没有学生写特蕾莎嬷嬷——她是谁?一些同学以为跟容嬷嬷(电视《还珠格格》里的反角)接近,另一些同学比较有文化,说是《红楼梦》里的。我被打败了,失去了“可教养的对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学校图书馆资料有限,且是禁网络的,若买书——这样的纯文学著作有销吗?万一有的话,也不是人人都有时间有精力去买的。再退一步讲,即使学生买了看了知道了又怎么样,让学生谈超越了宗教的信仰、超越了死亡的牺牲、超越了阶级和国界的博爱,实在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觉得这题目太虚空了点,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3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有大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这个题目很明确,逼学生要完成以下工作:无法逃避议论文体。要思辨。要取舍侧重。是要逼一逼的。如果老师补充解释一下什么叫“有所不为”,并且举出实例来,化深奥为简单。倒也可操作。可我又想,不妨就让学生思考做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这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也都是成功的人吗?国外教育里.既有“英雄教育”的内容,也有“公民教育”的内容,不同的视角,倒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更何况,本专题有个我非常喜爱的板块“底层的光芒”。与“殉道者之歌”对照起来看,星月同辉,都是令人景仰亲近的,多么好的素材啊。就这个来命题,学生一定更加有内容写,也更会写。道理并不都是深奥的,有些朴素的道理也一样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新版本给予的选择项就这三个,都被我否定了。但老版本多一道题目,前一届教学时,给学生命题写作反馈情况蛮好的。却被删掉了。不妨看看。 要求是这样的: 校园里民工正在施工,许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们美丽的校园就是这些民工终日流汗,拿着极低的报酬建成的,他们的孩子却大多没有条件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中国就是建在他们的脊粱上的。”你在生活中注意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最如何看待的?请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在新版本改进时被删去了,我非常惋惜。未必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不过,学生们大多在公交汽车上看到过民工一身脏衣、提着长短工具的情形,有时还给予白眼和抱怨;也在学校附近小店买午饭时看到过同买盒饭和馒头的民工,还有的同学家里请过民工做修理和送货搬运的活计,至少,也能从电视上看到民工大潮在拥挤的火车站苦苦期待一张返乡过年的火车票,身旁是不成形的铺盖卷和同学们都看不上眼的一点吃食。更何况,许许多多在城市漂着的民工子女,不时撞入眼帘。连最不细心的学生也不会忽略他们,因为他们看起来像乡下人而不种田,像乞丐而不乞讨,像盲流却又太小!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在老师的启发下,就能进入学生的作文构思范围。再加上本专题对底层民生问题的思考,怎么能不出好文!民工是中国的脊梁,而肯观察他们,为他们写作的学生,才是未来的“社会良心”啊!我毫不犹豫地,把这道作文题拉回到我的教学计划里,而且,为了再次强调。我把题目改头换面,再次编进了月考考题。让学生做两遍,一定要让他们记住,记住“文以载道”和文法之道。
教学生的时候,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能教给他们的是什么?而且还会再想想,他们最缺乏的又是什么?这样想着,就觉得我所知所学。是这样的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