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以一个教育专题的画音作宣传广告,画面中小男孩说:教育要适应我们,而不是让我们去适应教育……”每次听到,我都会沉思良久。
教育究竟应该适应什么? 我认为:教育适应什么是一个双重问题,一是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适应受教育者本身的情况。
一、教育的目标理念要适应社会
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赖默认为:“人们为理解社会而受教育,为创造或再创造社会而受教育。”显然,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帮助受教育者理解、适应和改造社会。党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个人,从个体看是“自然的人”,但人更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范畴。因此教育也要培养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英明论断。 在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科技化的今天,教育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增强受教育者运用、创造新科技、新方法的能力,教给受教育者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受教育者鉴赏美、创造美的本领,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改革强调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课程多级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材一纲多本,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切的改革正是朝着教育适应社会这个方向努力的。
二、教育的手段方法要适应学生
从教育本质论来看,教育更应该适应受教育者,这正是《实话实说》栏目宣传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任何教育目标都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的,“教育是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 第一,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只有在尊重中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才能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独立人格、健康心理。这里包括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理解受教育者的选择,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保护受教育者的隐私,甚至包容受教育者的缺点。北京师范大学刘兼教授说:“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一个数学符号”,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对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的不尊重而导致的失败的教育吗? 第二,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受教育者特点,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当今风行的情境教学,就是要激发受教育者兴趣,唤起受教育者学习的欲望,让受教育者在体验中感觉、感知、感受、感悟。 第三,教育应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据说,知名书法家尉天池在中小学时代,痴迷于书法,连上数学课时手也躲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练字。后来,就是由于书法特长,被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正是由于南师大的惹眼识才,才成就了今天的尉天池。我想。要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代,也许尉天池就不能成其为“尉天池”了。 最近,我看到一所学校醒目处的“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八个大字,这大概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感慨颇多。细细分析,“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多好啊,把现代教育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之初,性本善”,每个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像一张白纸,“大家都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受教育者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心理和智力差异;二是从培养过程来看,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发展受教育者特长,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三是从培养目标看,通过我们的培养,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显明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每个受教育者都获得成功。这是尊重和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最佳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