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62

[ 龚进华 文选 ]   

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 龚进华

  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道来,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集。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郑重地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效果极好。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时代广场的蟋蟀》,当我讲到柴斯特只身一人被带到时代广场处戛然而停,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让他们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时代广场的蟋蚌》这本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深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阅读,效果比任何说教都要好。  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敬重,对读好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3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老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赤壁之战》,老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这样学生就会兴趣大发.要求借书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 设置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老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角落书柜里。组织学生管理和借阅。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 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 帮助选择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以避免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奔驰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沈伦中心校】钿何在囱镖教学中 引笈“善鸣"
  ——————_◆朱晓红
  共鸣,是指一个物体振动发声时,引起另一个物体也随之振动发声,它属于物理现象。人的情感也可“共鸣”,如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作者感情,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这也是共鸣。这是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时学生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
  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引发这种“共鸣”呢?
  一、能否“共鸣”.教师是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自己要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这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领悟作者情感的过程,更是教师透视作者对客观事物独特的观察力和表达力的过程。“内化”依靠教师的学识,“领悟”依靠教师的经验,“透视”依靠教师的理论。只有三个方面都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居高临下看教材,既知作者的本意,又知编者心意,教师之心与作者、编者之心相通了,才能深入浅出,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准确灵活地讲授、处理教材,因而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能否“共鸣”。学生是决定因素。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不能给予.不能灌输,只能是主体的亲自参与。阅读教学中情感的产生、交融、提升,都必须经由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和完成。因此.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阅读策略。
  1.角色体验。让学生深入到人物内心.理解人物在当时情景之下的细腻感情。从而与人物情感合二为一,为他(她)的喜而喜。为他(她)的悲而悲,真正从人物内心的角度去体会人物的心灵,去感受他(她)的命运。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情节、言语、动作性强,心理活动丰富激烈的文本。
  2.课堂表演。让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心去体验人物的心,以言语、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不仅可以更生动、深入地感知语言描写的艺术魅力,而且能更真切、细腻地体味语言背后所蕴合的人物内在的丰富的情感。
  3.表情朗诵。这是进入文本体验情感的重要方法。努力引导学生读出文本中人物的波动起伏的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通过学生已经融入了自己感受的个性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形成共鸣效应。
  4、直接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直接进行平等式的对话,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作品中的情景,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教科研室]

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