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本途径,“读”和“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两种互相渗透的学习活动。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规律,从而学会读书,以读促写,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大多数学生家庭文化基础薄,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学生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读”这个环节下工夫.加强文字的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缩小学生间的差距。逐步提高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读中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苏教版教材)大多数是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是用来指导朗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材料,如苏教版第十册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都比较浅显,可以从激发兴趣人手。通过引读,结合观察配画,学生便很快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形成共鸣。此时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就会受到激情的冲击,得到愉悦身心的美感。从而满怀情趣地投入到学习、体验中,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读中析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体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精神。我根据本班一些学生基础差、语言分析能力弱的情况,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眼于词、句、段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读。即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并济,语意裘贬分明,把文章中阐明主题或烘托主题的关键词句加以强调,坚决克服唱读或无感情地读的弊端。在读中。注意培养学生“_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到边读、迫画、边记。即给重点句或精妙之处加点、画线,写上点滴体会,指导学生养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读中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书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是指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再精读,深究文字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这种读法,就能变单纯阅读为读写结合,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精读时要求学生在全文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提炼中心.欣赏好词佳句和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悟出文章中隐含较深的道理或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