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游泳,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下水作文就是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老师自己也写。这是教师投身实践,提高自身水平,同时以身示范。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对此,我进行过思考和尝试。
一、感受写作困难.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这确实是讲授作文的好方法,但我们对语文教师要求可不能太高,沈从文是以作家的身份去当老师。而我们做教师的一般都不是作家。但是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当然真正写时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时就会体会到学生写作是多么难的事情,而且教师在写时也会发现作文教学中的弊端。这样教师就会在自己盼教学中不经意地做些改革,久而久之会使现在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
二、体验写作之道。提高教学质量
其实写下水文并不难,教师平日写备课笔记、工作小结,为学生写评语不都是很好的下水机会吗?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动笔写这些东西不是“八股式”,就是信马由缰。如果真正把一切动笔机会都看作写作认真对待,那么就能体悟出写作之道。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就很值得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刘国正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三、增强教学体验。呼唤角色转化
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最常见的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自己动手,才会评价学生作文。如果教材上的作文题目老师能自己写出来,那么他就能够理解学生写作文的难处,也会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如果这个题目教师写得很好,那么讲授起来就有了依据,学生听了也感到真切。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教师勤于动笔不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下水”文,能真正悟出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把写作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人是热爱写作的。甚至是著名作家,他们被称为作家教师;在作家队伍中,也有一些当过教师,他们懂得于教育规律。这些人既对写作有着十分真切的体验,也对教学十分在行。呼唤作家型教师,要求广大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确实要求过高;但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写下水文并不过分。实际上教师勤于写作,是普通教师向作家型教师转化的途径。 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对写下水文做了尝试,也有一些体验:
1 教师下水文写在学生前能起引路作用。这种做法适用于一些新文体或较为陌生的题目,学生会觉得这些题目离自己较远,无从下笔,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写出下水文,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立意、选材、构思等情况,学生会深受启发,也会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使写前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与学生同步作文能起促进作用。在进行一些常见文体和较为熟悉的题目写作时,学生往往会掉以轻心或应付了事,这个时候教师写下水文可以与学生同步进行,限定时间,评出优劣,既比写作速度又比写作质量,既有师生之间的比较也有学生之间的比较。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倍增。 3 写在学生后能起总结作用。每次作文。总有一些同学的作文写得生动。或构思巧妙。或开头引人人胜,或结尾含蓄隽永……如果把这些优点融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批改中,尽量摘取学生作文中的长处,汇集、充实到自己下水文章中。从而写成一篇范文,在评讲时宣读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把这篇文章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学习长处。找出不足。这样,就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写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