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了几节公开课,喜忧参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多媒体虽好但不能滥用
几节公开课的课件都十分精美,尤其是《生命桥》的执教老师,采用FLASH动画技术,这显然非一般的语文教师能力所及。不可否认,多媒体与网络的普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促进学生的学习。公开课,作为教学的示范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无可厚非,而且可以说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产生的弊端也不少。
首先是引来媒体,丢掉课本。有位教师执教《世界真美呀》一文时,整节课使用媒体,没有接触课本。学生的眼睛从头到尾盯着屏幕,思维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变化,语文课本成为桌子上的摆设了。学生研读文本的时间完全被占用,接触课本,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的机会根本没有。 其次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然而,一个多媒体课件,它必有一个固定的程序,课的设计执教老师早已烂熟于心,开头、过渡、结语都背过多遍。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这就决定了课堂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生成一些“旁逸”出教师课件设计的问题或答案,这时教师即使清楚是精彩的生成,也只会在含糊其词中哼哈带过。因为那不是本次课件的预设范围,不舍弃就必须调整多媒体课件,那显然是不理智的。 再次是不求多元,只求统一。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设计。教师充当了导演和主演,学生只能是配角。老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最后“引君入瓮”。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剥夺了学生享受语文的权利。造成了学生发展的虚化。而阅读的真相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它和创作一样,都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整堂课都贯之以多媒体并无绝对的好处;其二。并非所有的课都非用多媒体不可。语文课上的课件还是简洁点好,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
二、应重视情感体验但不要煽情作秀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提出,在阅读目标上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即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些提法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颇有意义。 但是一些老师为了“以情感人”,在语文课上忙于煽情、造情,误把“感情”当技巧。把一些僵化的模式当作激情的法宝。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忽视了学情。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矫情造作…… 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类讴歌英雄人物的课文时,教学环节千篇一律:由近年评选出的年度英雄人物说起导人新课,然后引出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并让学生一次次深情、自豪、响亮地呼唤主人公的名字。如,教师说:“这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让我们响亮地呼唤——”学生喊:“叶欣!”;教师又说:“这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名字,让我们再次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呼唤:“叶欣!”。而听课教师都明显地感到:没有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是多么的苍白!课尾又千篇一律地安排学生写几旬感言或代写一段颁奖词。这种模式的教学已陷入了“矫情“的误区,给人一种煽情和作秀的感觉。
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被唤醒了。诱导他们复活心灵深处的自由因子,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拓展阅读虽好但并非多多益善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训练很多,凡公开课都有这个内容,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甚。看起来教学过程立体化了,教学内容丰满化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公开课的拓展阅读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 如《生命桥》的执教者,开篇就带学生欣赏了短文《世界名桥》,课文匆匆结束后,她又向学生配乐补充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抢救灾民的感人故事,最后结束课文前,在大屏幕上出示一篇短文《神圣的跪拜》,又一次进行拓展阅读和语段训练。这堂语文课的容量实在不小,可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不要拓展?当然要。拓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大量的拓展阅读对于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个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须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要想在40分钟内让学生既完成课文的学习,又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是不可能的,课内还得强调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叶圣陶先生讲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学生首先得先消化这个例子,才能去消化额外的例子,这是常理。如果教师将文本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闲置一边不加充分利用,反而花大力气去开发课外资源,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课外的拓展阅读自是多多益善,但课内的拓展阅读则应点到为止。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形式会灵活多样。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方法、技巧、手段”。洗去铅华、卸去包装,还公开课“真实、朴实、扎实”的本色吧,因为这样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