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每个班只有一节课。 我准备跟学生大概地谈谈我的教学计划和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特点与要求。剩余的时间就准备读读、背背上个学期学过的几篇古文。
梳理完了单元教学顺序之后,我阐述我对语文中考复习的想法: 要用心地学习、思考、复习。 最重要的一种心态,是不能把最后的中考当作我们初中语文学习的最终的、唯一的目的。考试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盘点我们的所学.查漏补缺,然而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语文学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丰富我们的内涵,培养一种高雅的气质的目的。 不主张机械地、毫无选择地做一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题目。最重要的是通过有选择地做练习,增加我们的阅读量,提高我们的阅读感觉,能提炼出规律、总结出方法,从而高效地复习,坦然地、胸有成竹地面对考试。比如说,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理解。我们还是应该立足于教材。把文本解读透了,还怕类似的文章读不出来吗?《谈生命》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需要解读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的,而这些手法对表现一篇文章的中心的作用一般来说都是相通的。用解读出来的手法去解读其他类似文章,就容易了。 说到这,教学楼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响亮的鞭炮声。 不少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原来与教学楼仅隔十米的居民楼上的一户人家在阳台上放鞭炮。高度正好与教室差不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挂在阳台架子上的鞭炮,随着响亮的、刺耳的声音,还能看到明亮的火光。 我想,此刻将课继续下去显然是不合适的。 于是。我干脆停下讲课。 有的学生很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这响亮的鞭炮声反应不是很大,他们好像和我一样只是被动地在等待。
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让他们观察! 于是,我说:“请大家赶快看外面。” 学生中产生了一阵骚动。于是伸颈、侧目、欠身、下座位…… 还没等大家都看清,鞭炮声却戛然而止了。 我说:“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请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学生先七嘴八舌地说:“啪啪”“噼里啪啦”“嘭嘭”等几个象声词。然后似乎就没有可以说的了。
我把思路引向刚才我说的“立足于教材”。
“我们学过哪些有描摹声音的文章?”
学生边回忆边说出这样的一些课文:《口技》《安塞腰鼓》《吆喝》。
是的.这些课文里都有直接描摹声音的内容。
问学生们还能想起其他文章吗?他们有点木木的,他们似乎仅能说出这些课文了。我知道,他们只记得声音本身了,忘了其他的内容尤其是写法了。
我于是启发他们回忆有写声音的课文。如:
《童趣》,“夏蚊成雷”,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蚊子声音的大,侧面写出蚊子的多。
《山中访友》.文章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界中的许多“友人”。里面有不少写山林中声音的句子。如:写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那瀑布是“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还有云雀,“叽叽喳喳的”,作者猜想它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后来“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这一课正面直接写多种声音,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这一段很有意思。如走在山路上能听到“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云雀“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而它的伙伴,那些“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里写声音的手法比较特别:“山鸟呼朋唤侣”“不住唱歌”“相互应和”,生动地写出了云雀的声音,让我们仿佛有在山林中聆听到小鸟欢快的叫声的身临其境之感。
从云雀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在百草园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还有后面写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情况的语句。也是描述声音的。“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我们学过的不少文言文里,也有对声音的描摹。如一些写景文章,动静结合写景色,就有对声音的描摹,《与朱元思书》《三峡》等文章里都有写声音的语句。
学生几乎是同时背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按照教材的顺序,我们又想到了好几篇文章。
《大雁归来》里的大雁们低语、集会、讨论的声音我们可能还记得。文章用了许多的拟人手法写出大雁的呜叫声。
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那篇小说《孤独之旅》里,有很多描写声音的语句。大家都能回忆起这样的内容:小船行进在水面上,“哗哗——哗哗——”的声音更加衬托了杜小康的孤独、寂寞。
回忆了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有的声音本身就是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有的声音是为了起到衬托、渲染作用,但不论它为何而存在,要把声音写好,都不能简单地、纯粹地用拟声词来写。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法,如丰富的修辞手法、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地展示声音。
下面大家就努力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出刚才你听到的鞭炮声音吧。 学生沉思。 发言交流。 从发言看情况并不理想。 我把这一题目设计为是一个三分的阅读题。“请对你所听到的鞭炮声做一番描述。”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只有仅得一分的水平。于是,我引导他们到我们复习的目的和结果上来。我们的复习就是要把这两分的差距补上来。所以,后面四个月的任务,我们已经很明确了:用心地学语文。我强调“用心”,要用心思考、要学会提炼、要学会运用。我强调“语文”,用语文的思路、语文的术语、语文的方法。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学生的发言: 最开始的那声“啪”仿佛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巨大引力,把我们的目光和心硬生生地拽了过去,紧接着的“噼里啪啦”以每秒340的速度迅速地震荡着我们的耳膜,超过了吴道一和周文杰吵架时的声响,达到了这个教室里史无前例的分贝,仿佛在一个塞满跳跳糖的嘴巴前面放了一个超大的扩音喇叭。(赵书恒) 我带着学生对这一段话进行手法分析: 用丰富、生动的比喻、对比修辞手法把鞭炮声的声响以及给我们的听觉的效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一股无形的巨大引力,把我们的目光和心硬生生地拽了过去”,这句话贴切地表达出这一声突然的“啪”给正在进行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震动。“硬生生”和“拽”两个词太有表现力了,生动地写出了那声音强大的磁力。虽然不想去听这样的响声,但是此时已经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了,不听也不行啊。把你“拽”去,还能不听?
跳跳糖在嘴巴里会边跳边发出“呲呲”的声音,如果满嘴巴塞满了跳跳糖,那声音一定是不小的。把这样的声音通过面前的“超大的扩音喇叭”传出去,想象一下,就应该是耳边的这阵鞭炮声了。
另外,夸张、比较手法的运用也使这一段描摹的声音变得让人更容易感觉到它的具体情况。
通过这一语言片段的分析,学生对描摹声音的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于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笔描述刚才的鞭炮声。 下面是学生的练笔:
一阵炸响打破了教室的庄重气氛。同学们开始骚动起来。经过楼房的反射,鞭炮声听起来略有些沉闷,就像是从深巷中传出来的一样,但丝毫不影响那喜庆的爆炸、翻腾、上升。噼里啪啦的声音刺激着我们的耳膜.隐隐生痛,让人情不自禁地捂起耳朵。爆炸声盘旋向上,飞向空中。(孙樾)
“噼,啪,噼哩,啪啦……”一阵鞭炮声炸醒了我的神经。教室里一下子喧闹起来。坐在窗边的我向窗外望去。一串鞭炮正挂在对面阳台上。红色的爆竹纸上下翻飞。鞭炮周围烟雾缭绕……坐在教室里的我仿佛闻到了硫磺的味道。(甘中沁)
这一节课因为突然的鞭炮声,把教学的方向转向了对已学课文的整合性的梳理.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课内阅读复习课;同时,学生在归纳和总结方法后又进行了现场的写话活动。这是一举两得的读写结合活动。 这是不是一种活泼的动态生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