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44

[ 浦培根 文选 ]   

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 浦培根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索,而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用“原形阅读理论”来审视这一难点,我们发现,其“难”主要是由学生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够造成的。这些与阅读鉴赏相关的知识属于原形阅读理论中的“外部知识参照系”,它们涉及面广、门类多,能够反过来影响阅读鉴赏。  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颇不容易,学生只有了解了与所鉴赏的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才能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作正确的鉴赏。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可以是诗人摄取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自身。鉴赏人物形象,需要把握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典型意义。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将诗歌文本与相关知识对接: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阅读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譬如李煜亡国前后,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可谓风格顿变。  同时,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比如,宋代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如。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那么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感受呢?
  中学生在课内学过李清照的诗,对李清照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曾有过欢乐、幸福的少年时光。18岁嫁给赵明诚之后,婚后生活总体是美满和谐的。但是,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主要表现独居生活的寂寞。晚年的李清照,生活很不如意。《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一时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的则是一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明乎此,就可以作出判断:本词是其晚年之作。
  欲分析赏梅感受,首先要了解词人早年、中年和晚年的心路历程。词人在这首词中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2 抓住诗中提示性的信息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鉴赏古诗人物形象一定要用心去揣摩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此外,还有环境、情节;还有,题目、注释等同样也给我们以暗示,我们应重视这些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首诗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欲把握本诗的情感内涵,我们必须重视诗歌中的一些提示性的信息。
  先看题目,春闺,即闺怨相思。再看首旬,“袅袅城边柳”中的“柳”,是“留”的谐音,有挽留、离别之意。最后再注意尾句,“昨夜梦渔阳”中的“渔阳”,即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梦渔阳,即思念从军的丈夫。学生理解这些文面知识。需要教师对古诗词的传统用词与意象知识作补充。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诗歌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个细节,诗中女主人公,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却倚树凝思,手里提着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抓住诗歌中的一些提示性信息,就不至于误解为是写诗人对美丽春景的喜爱之情,也不会误以为诗中女主人公只顾赏春景而忘了采桑叶。
  
  3 把握意象的指向
  
  古典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有些事物本身在古诗词中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到底具有什么情感内涵?最后两句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自己到处漂泊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沙鸥是一传统的意象,其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那么沙鸥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沙鸥常常与飘零、伤感相关联,概因沙鸥出现在各处江湖水滩有飘零天涯之感。如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以沙鸥表现居无定所的情形。根据诗意,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诗人以沙鸥表现居无定所的情形。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如月亮(思乡怀亲)、流水(韶光易逝)、菊花(高洁脱俗)、梧桐(凄苦悲伤)、杜鹃(凄凉哀伤、乡愁乡思)、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如果我们向学生作适当介绍,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就会给他们解读古代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4 熟识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柳永的《八声甘州》下片:“想佳人、妆楼颞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本是词人在思念佳人,而词句却是从佳人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从对面写来”,这是更深一层的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引人玩味,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所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既要把握准人物,又要搞清诗人的手法,搞清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作者形象之间的关系。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无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末着力塑造了一个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形象,怎样理解本词中“那人”的形象呢?如果将“那人”仅理解为是一个孤高、脱俗、淡泊的女性形象。应该说是局限于浅层次的理解,并未把握词人真 正的用意。之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是不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所致。
  政治上的失意文人,往往通过作品寄托身世之感。词人写这首词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因力主抗金被迫提前退休,闲居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多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何尝不是作者政治生活境地的写照,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梁启超以为词人“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原来词人借“那人”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熟识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此类问题便不难把握。由全词整合答案如下:“那人”是一个孤高、脱俗、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该词采用了象征、寄托手法,“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精神状态的化身。在“那人”身上,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自甘淡泊、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尚品性。
  又如,为什么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并且不惜“篡改历史”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应该让学生知道,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如果熟识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就不难理解词人的用意:为了说明周瑜年轻有为,衬托自己的年老无成。称颂周瑜,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抒发壮志未酬的感伤。
  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必须实事求是,辩证分析。一是不能拔高,要看到作者总是受时代、阶级、认识的局限的,我们今天作解读与鉴赏不能任意拔高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或作品的主题。二是不能曲解,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人物形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不可歪曲理解。要做到这两点,都需要鉴赏者将古诗词文本与相关知识接通,作出正确的深入的解读。
  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核心在于正视当今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历史距离”,这种“距离”表现为对古诗词文面字义释读颇困难,表现为对古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蕴颇茫然,更表现为对相关的历史文化、作者经历、诗艺词技知识颇缺然,所以.教师的指导要在帮助学生克服“历史距离”上下功夫。本文的探索实质上小结了根据原形阅读理论帮助学生克服“历史距离”的几条有效做法。

用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古诗人物形象鉴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