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45

  

“下水文”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 臧 岚

  曾听过一堂作文指导课,其教学重点是细节描写。教师讲述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如何写好细节之后:
  师:既然细节描写在文章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又学习了如何进行细节描写,下面就请同学们细心感悟生活,以“亲情”为话题.描写一段细节。老师先抛砖引玉,口头描述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每次下班回家走到楼下时,我总习惯抬头看看自己家的那扇窗是否亮灯,因为那光亮让我提前感受到家的温暖。一次下班较晚,归家急迫的心情使我只顾抬头仰望,完全没有察觉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无盖的窨井里。当母亲看到一瘸一拐的我,并得知原因后心痛地说:“以后不用再抬头分神了,我会每天都早早地把灯打开等着你。”果然,从那以后即便是“十一”出游回来的晚上,也会远远地看到那盏母亲专为我点亮的灯。
  先生不是个心细的人,但他每晚睡前的必修课就是为怕黑的我关上家里所有的灯。他曾不无幽默地说:“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关灯。”
  记得一个冬日的星期天,由于多日的操劳,我从下午四点一直睡到晚上七点,醒来时发现床头灯亮着,便问正走进房间的女儿:“又没人用,谁开的灯?”七岁的女儿仰起小脸.认真地回答:“妈妈,我开的,我怕你醒来时太黑。寂寞。”
  我的心猛地一震,那简单的开拉动作不正蕴涵着丰富的的亲情吗?那灯火闪亮处正是我心灵的港湾!  教师动情口述,学生凝神静听。热烈的掌声之后,听见的是沙沙的书写声。虽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听到学生的片段展示,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一定会是真实的、学生们自己熟悉的、令人感动的佳作,因为他们的老师已给他们开了个好头。  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反思: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一直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遗憾的是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作文课上了同没上差不多。这不能不让我们语文教师苦恼,而这堂作文课的成功使我对教师“下水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老认为教师写下水作文,就能“深知作文的甘苦”,体察学生的困惑,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从而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写作以较大帮助。应该说。叶老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本课例教师的“下水文”就给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帮助。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之本,情感是作文之源。因此,要想学生写好作文,除了技法指导外,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而激发学生心灵中沉淀的美,使之得以反馈、展现,教师的形象性的教学与引人入胜的启发、引导是关键。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那紧扣本堂课教学重点的细节描述,触发他们心灵的阵阵欣喜、激动是难以形容的。这种欣喜、激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而且把每一个学生埋在记忆深处的矿藏挖掘出来,使他们有了写作的素材。这样,写作不再是一项学习的任务,而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特别是当学生作文情绪不高或遇到障碍时,教师有声有色地把自己的下水文朗诵给他们听,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路,使他们豁然开朗,精神一振。
  二、有助于引发学生作文情感。一篇佳作。不仅要内容充实,结构严谨,主旨明确,而且要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的情感。目前。学生的作文由于缺少感情投入,或呆板枯燥胡编乱造,或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古人云:“情者文之经”“感人心者奠先乎情”。可见引发学生写作的情感非常重要。我听的这堂作文课是典范。教师向学生倾吐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倾吐自己对生括的体验。那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对家人的感激。对生活的感动。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在老师略带哽咽的叙述中,学生的情绪已被引发出来。父母爱、同学情、师生谊。新奇、激动、懊恼、喜悦无不涌向记忆。由此诉之于笔端的,再也不是一个个呆板而枯燥的文字.而是流泻不尽的深情。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矿藏是开掘不尽的。在反复提倡作文要有真情实感的今天,处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学生,却常常无话可说。只是一味地虚构。究其原因就是不会感悟生活,没有发现那些深藏在生活里的金子。裴斐在《文学原理》中强调:“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白搭。”所谓特殊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提炼,这正是目前中学生所缺少的能力。而这位教师恰恰在如何感悟生活。捕捉身边小事,发现生活之美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学生由教师的“下水文”明白:原来像“灯光”这样普通而又平常的小事,竟可以体现如此丰富的亲情;“开灯”“关灯”这般微小的动作,竟可以传达出如此深厚的爱。他们便会由此例感悟开去:父母的唠叨、反复的叮咛、温柔的目光,甚至严厉的指责都是亲情的体现、爱的传达。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留心观察生活,怎样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写出文质兼美的具有感染力的文章。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没有了学生心灵的介入。没有了学生心灵的律动。就是无“心”的教学,无“人”的教学。而我更认为,作文教学没有了学生心灵的介入。没有了学生心灵的律动,更是无“心”的教学,无“人”的教学。真心希望我的同仁们多写“下水文”。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作文课成为有“心”的教学,有“人”的教学。让作文课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爱上作文,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美的创造,而不是痛苦的折磨。如果真能如此,那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将不再遥遥无期。

“下水文”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