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078

  

苏教版必修三“号角,狗你长鸣”写作实践教学屈思

◇ 张 敏

  最近我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布置学生完成“写作实践”的时候,遇到点事儿。写作要求是这样的: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寂寞斗士鲁迅,“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的布鲁诺,“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的特蕾莎嬷嬷……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以“走近XXX”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命题目的相当好,有高度——超越历史的高度,有层次——先行者的层次。结果却好气又好笑。学生写鲁迅最多,毕竟学了老周若干篇章了,喜欢不喜欢都是熟人,驾轻就熟。无奈不少学生不知道“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出处与涵义——不怪学生,的确“没学过”,有一部分学生写“玄奘”,然而写的不是玄奘,而是唐僧。也不完全是唐僧,而是电视连续剧里的唐僧,有央视版的,也有张卫健香港版的,还有周星驰“大话西游”版本的呢!——我勉强算他们了解玄奘吧。写布鲁诺的文章乏善可陈。两个班一百多号人,几乎没一个写特蕾莎嬷嬷。我问为什么不写,学生反问我:她是谁?一些学生以为跟容嬷嬷(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里的反角)接近,另一些学生比较有文化,说是《红楼梦》里的。我被打败了,失去了“可教养的对象”!作文评讲的时候,我想去骂他们一顿,连揶掄“文盲”的桥段都想好了。从前楼2层辗转到后楼5层,爬得气喘吁吁,又憋了一肚子气,却看见靠门口的小伙子热切地开了门,里面是一群年轻嬉笑无知的脸庞,我又不忍心了。真怪不得他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学校图书馆资料有限,而且教室是禁网络的,若买书——这样的纯文学著作有销吗?万一有销的话,也不是人人有时间有精力去买的。这些问题还不难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是:除了语文课本,学生没有再摸过其他语文读物;除了学校,学生没有再聆听过其他语文的声音。他们在作业时间里,可挤给语文阅读的几乎为零;他们在课堂之外,已有的语文知识积淀几乎为零;他们在分数之外,对语文的兴趣也几乎为零呀!语文学习的外部大环境严重恶化,呜呼哀哉!伟大的特蕾莎嬷嬷跑到印度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终其一生,那是超越了宗教的信仰、超越了死亡的牺牲、超越了阶级和国界的博爱,她是全世界穷人的“MOTHER”!学生即使买了看了知道了又怎么样,他看不懂啊!我懊恼万分,觉得这题目太虚空了点,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早知道不应该出。
  回家后,我还是惦记这件事情,而且纳闷上一轮教学时学生怎么没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就把以前2004年12月第1版的课本和教案翻开来看。这一看,才发现新旧苏教版课本的写作要求做了很大的改变啊!前一届我们班做的作文题,效果还满好的,在2008年6月第4版的新版本里却被删掉了。不妨看看,要求是这样的:
  校园里民工正在施工,许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们美丽的校园就是这些民工终日流汗,拿着极低的报酬建成的,他们的孩子却大多没有条件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中国就是建在他们的脊梁上的。”你在生活中注意过类似的问题吗?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知道编写者为什么把这个好题目删去了,多可惜啊!未必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不过,学生们大多在公交汽车上看到过民工一身脏衣、提着长短工具的情形,有时还施予白眼和抱怨呢。他们也在学校附近小店买午饭时看到过同买盒饭和馒头的民工,还有的学生家里请过民工做修理和送货搬运的活计,至少,也能从电视上看到民工大潮在拥挤的火车站苦苦期待一张返乡过年的火车票,身旁是不成形的铺盖卷和学生们看都看不上眼的一点吃食。更何况是,许许多多在城市漂着的民工子女,不时撞入跟帘,连最不细心的学生也不会忽略他们,因为他们看起来像乡下人而不种田,像乞丐而不乞讨,像盲流却又太小!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在教师的启发下,就能进入学生的作文构思范围,再加上本专题的“老王”,启发了学生们对底层民生问题的思考,怎么能不出好文章呢!民工是“中国的脊梁”,而肯观察他们,为他们写作的学生,才是未来的“社会良心”啊!我毫不犹豫地,把这道作文题重新拉回到我的教学计划里,而且,为了再次强调,我又把题目改头换面,再次编进了月考考题。我要让学生做两遍,一定要让他们记住,记住“文以载道”和文法之道,或许唯有如此才能弥补我这次写作实践的失败。
  今天我把这个笑话说给严老师听,得到了他的指导,他要我把这个教学实例写一写。他说高考作文里很多学生做“搬运工”,把陶渊明、李白之类写来写去,就是没有生活观察、心灵体验的缘故,而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就是在乎常的“底层里”的。命题不要怕浅,观察小人物,才恰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本质,“浅入深出”,我们就是要教学生观察,逼学生思考。他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爱煞了本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本就可恨《品质》《老王》两篇太少,早已把读本里的《苦恼》《锯齿啮痕录》《沙枣》和《汪大娘》全拉了来,讲读、研习、自读、讨论,上了个遍“底层的光芒”与“殉道者之歌”对照起来看,星月同辉,都是令人景仰亲近的,多么好的素材啊。灵光一闪,我把另一个议论文命题也做了修改,原题要求学生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中间做判断、取舍、论证,我何妨化深奥为简单,就让学生思考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与做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不也都是成功的人吗?新加坡教育里,既有“英雄教育”的内容,也有“公民教育”的内容,不同的视角,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草根”,虽然卑贱,却是最庞大、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群人!让我索性把浅易进行到底吧,更何况,这个命题学生一定更加有得写,也更会写。道理并不都是深奥的,有些朴素的道理也一样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舒出一口“底层”气,很畅快,又有点缺乏“底”气:明天又要给学生命题作文了,作文即做人,语文即生活,我扪心自问。我能教给他们的,是什么?而且还会再想想,他们最缺乏的,又是什么?这样想着,就觉得我所知所学,是这样的少得可怜。
  
  (南京市中华中学;210006)

苏教版必修三“号角,狗你长鸣”写作实践教学屈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