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838

[ 张发琴 文选 ]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 张发琴

  《珍珠鸟》一文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文字生动有趣,细腻传神,反映了作者爱生活、爱鸟儿的极富情趣的一面,同时文章末尾的一笔流泻,也表现出作者思辨的一面。此文经编者稍作修改后,编人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更应侧重感受作者细腻的爱心,学习他细致的表达,把学习语言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语言的内容
  
  (一)抓朗读,感受语言内容的生动形象
  片段一:
  你们看,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指名读第一句。
  ▲指导朗读,随机板书。
  见过小鸟落下吗?(轻轻地收起小翅膀,悄悄地落下),还有些胆怯呢。读这一句。
  “神气十足地站”怎么站?(演一演)你看,挺直身子,抬起头,还东张张西望望,神气十足!读好这句话。
  “撞”是怎么回事?(不是不小心碰到,是故意地撞)灯绳摇晃起来,见我没反应,它又使劲撞过去,灯绳摇晃得更厉害了。这小家伙在逗我玩呢,真调皮!读好这句话。  齐读这个句子。  片段二:  1 出示下面一组句子,自由轻声地读。  2 谁来告诉我。小家伙在桌上干了些什么?老师有个要求:要把你自己当成那个小家伙来说呦。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趣味朗读。
  ▲我一点点挨近。(你这是在试探我吗?我可不会去惊扰你。)
  ▲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茶,偏过脸看看我的反应。(你也会看人的脸色呀!喝就喝一口吧,我不在乎,咱俩谁跟谁呀!)
  ▲索性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你这小家伙,也想帮我写字吗?别瞎闹,一边去!)
  ▲我见它着实可爱,忍不住摸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一点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啄我的手指。(你是在帮我按摩还是挠瘁痒呢?你这个小淘气!)
  3.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还是一只鸟儿在活动吗?它完全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宝贝在玩耍、游戏、撒娇呢!齐读这一组句子。
  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理解出什么味,就会读出什么味。片段一中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理懈“落”的轻巧与胆怯,“站”的胆大与放松,“撞”的放肆与挑逗之后,再来读读这句话,语言的趣味性更浓。而片段二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走进角色,感受角色,尤其是角色空白处的心理表现得以演绎,师生共读之后,文本内容更加丰满,充满情趣。
  (二)抓感悟,理解语言内容背后作者的细腻爱心
  片段三:作者的爱可不止这些,如果你细细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好好体会体会,一定会发现许多的爱,不要忘记用笔在你的发现下面画记号。
  1 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然后交流,教师即时评点。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开篇真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袁)
  ▲“笼子里放些干草”(为它安排一个温暖舒适的家)
  ▲“吊兰垂蔓蒙盖着鸟笼”(一个极具安全感的家)
  ▲“猜到有雏儿出生”(不去查看惊扰它)
  ▲“模样可爱,娇小玲珑。它好肥,它很肥”(一字之差,渗透情感)
  ▲“父母再三呼唤”(不愿回去,在主人家里享受自由的气息)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绿叶钻进去!”(可爱)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一词一句都渗透自己的感情,教师为了让学生体悟语言背后作者的爱心,通过读、画、悟、说,将带着情感的字字句句品味一番,着实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容进行了扎实的训练。
  
  (三)抓背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内容
  在读、悟、诵之后,及时让学生对片段进行背诵。不仅强化了语言内容的理解,而且对语言内容进行了积累,使得学生个体的语言更加丰富。
  
  二、学习语言的表达
  
  (一)形式多样,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有序。
  片段四:▲齐读这个句子。你们看,“落”“站”“撞”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准确呀!
  ▲你们看,这样写行吗?(出示调换顺序的句子)为什么?(不行。这样不能表现鸟儿的胆子越来越大)
  ▲师生引读。“起先……一会儿——会儿——会儿——”
  ▲这只鸟真调皮,真胆大,真放肆,也真自由!像这样三个相同的句式连在一起,我们叫它——排比句。(板书:一会儿……会儿……一会儿……)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几个词语就把这只鸟写得活灵活现,作者的文字真细腻。
  片段五:(1)轻声读,看看这个小家伙是怎样一步步与“我”接近的?
  (2)交流:笼子四周——屋里—桌子上(发现了吗?它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
  (3)你们看,这小家伙在屋里是怎么活动的?
  过渡:无论在柜顶上、书架上,还是肆无忌惮地冲撞灯绳,“我”都不去惊扰它。一直用怜爱的目光关注着它。这小家伙可机灵着呢,它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胆子也越来越大,竟落到“我”的小桌上,你们看它在“我”的小桌上做了些啥?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鸟儿的活动由笼子四周到屋子里,作者用“起先……随后……”这两个词连接,由屋子里到小桌上,用“渐渐地……”这一句话来连接过渡,把小鸟的活动描述得生动有趣,清晰有序。真不愧是大手笔呀!齐读这一段。  文本语言特色不尽相同。本文语言表达准确、有序,这也是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的。如片段四中,“落”“站”“撞”三个动词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妙,妙在这三个词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这差别恰好能体现鸟儿逐渐胆大的过程,不可以颠倒。当教师捕捉到这一信息时,通过对比朗读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加强学生对作者准确、有序的表达的感悟训练。而片段五中,抓住一个过渡句,“渐渐地,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落到我的小桌上。”通过这一句子,作者将鸟儿活动的范围由小到大,与“我”的距离由远到近清晰地表现出来。凸显这一句后,学生对作者语言表达的有序性的感悟更加强化。
  
  (二)从学到仿,领会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
  片段六:你会骑车或轮滑吗?是不是也是一点点慢慢掌握了技巧?用上“起先……然后……后来……”说说你学习的过程。一定要说明白呦!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素养。针对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师安排了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从学到仿,实现由外至内的学习转化,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