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常常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材料,求得某一正确的答案。通过典型材料表达大致共同的观点,它文称习惯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变通、独到的特征。在生活和写作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之事,唐代的杜牧、宋代的王安石和李清照三人各有各的看法。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清高孤傲、感伤自怜;而在毛泽东的笔下,梅花是那样的雄健峭拔、从容不迫。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这种时候,我们如果能够避开习惯性(求同)思维的束缚,另辟蹊径,往往会提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来。这种思维方式在记叙文、诗歌中皆可运用,在议论文中应用更加普遍。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发表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自然会用到这种思维方式。高考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思维方式,如上海试题“‘知足常乐’辨”,全国题“近墨者未必黑”,因此。中学生很有必要掌握它。
二、求异文章古已有之
我们姑且简单地把运用求异思维进行构思的文章叫做求异文章。这种文章是古已有之的。《国语·晋语》中的《叔向贺贫》、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都是典范。《古文观止》的编者这样评价后_-篇:“问失火而贺,大是奇事。然所以贺之之故,自创一段议论,自开一番实理,绝非泛泛也。取径幽奇险仄,快语惊人,可以破涕为笑。”“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在传统的观念看来,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爱才招才的政治家。王安石则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指出他是“鸡鸣狗盗之雄”。王安石高屋建瓴,从养士能否制秦得天下这一高度出发,击中了孟尝君“为一己之利”的要害。“文不满百字,而抑扬吞吐,曲尽其妙。”(《古文观止》评语)从司马迁到李商隐,对西汉政论家贾谊均持同情、惋惜的态度,而苏东坡在《贾谊论》中却认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苏东坡用求异思维的方式还写了《留侯论》《范增论》《晁错论》等一组著名的史论。《古文观止》中还有唐顺之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论》,以及王世贞的《蔺相如完壁归赵论》等名篇,这都是求异文章的典范,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三、求异作文的种类
(一)变向思维作文 对同一个问题、事物,我们避开传统的、一般的思维角度,转换一个新的角度,另辟蹊径构思作文,说别人所未说,这就是变向思维作文。例如对“滥竽充数”这一故事,我们习惯上从南郭先生不学无术、贻笑天下这一角度出发。现在,我们可以变换一个角度立意。我们从齐宣王及齐滑王对南郭先生的不同态度出发,可以提炼出领导者应该调查研究,应该有知人之智、要搞责任制不吃大锅饭、不慷国家之慨等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来。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竽士们对南郭先生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提炼出要敢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要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朋友等观点来。《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对文中的故事习惯上从邹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炼出人应该有自知之明的观点来。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纳谏者、奉承者的角度出发去立意。臧克家先生的《纳谏与止谤》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文章抓住齐威王勇于纳谏这一点来立论,结合周厉王“止谤”的故事,两相对照展开论述,然后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对于邹忌进谏的巧妙方法,文章也附带论及,但是仍然使之从属于威王的善于纳谏。这样,全文议论的重点就十分突出。这篇读后感变向思维,使立论新颖别致。
(二)逆向思维作文
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对已成定论的事理反过来想,反弹琵琶,提出全新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向思维都是有其哲学基础和根据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在考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同一事物各方面的差异性、对立性。事物的两面性及多面性也就决定了逆向和变向思维两种方式的客观性。对于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成语和格言,我们今天常常会有不同的思考,并给予新解。如“班门弄斧”“玩物丧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求甚解”“开卷有益”“英雄不说当年勇”“有志者事竟成”“异想天开”等,都可以从它们对立的一方面去考虑,从而推出新的观点。可以说,如果人人都不敢“班门弄斧”,怎么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怎么能够前进,因此推出“弄斧必须到班门”。可以说“千里马何须待伯乐”,因为都靠伯乐相马,千里马势必会有不少被埋没。由此再引申开去:如果不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大批人才就不会涌现出来。对于老黄牛,我们既可以看到它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可以看到它的速度之慢、逆来顺受。对春蚕,有人说:“吐尽了丝,才悄然离去”,也有人说“蚕作茧自缚”。苏洵从政治、外交的角度出发,苏辙则从军事的角度考虑,所以写同一个题目《六国论》,而两篇文章的结论则不同。一个事物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求异作文写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现实意义。求异作文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一定要针对实际,有现实意义。例如前面提到的对于“滥竽充数”的求异对于促进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就很有作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对“愚公移山”进行了新解,认为愚公真愚,不知道靠山吃山的道理,缺乏经济头脑是在蛮干,从而否定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后来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汉书·贾谊传》:“里谚日:‘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从这一成语的出处可以看出,它是浸染了封建意识的毒素的,它反映封建时代了官官相护、裙带关系密切的现实。对它我们可以新解为“投鼠何须忌器?”我们在惩治腐败、打击不法分子时,就应该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二)要能自圆其说。求异思维要有独特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它往往是抓住现成的看法之中不严密之处做文章。这一过程应该是科学的、严密的,因此需要深思慎取。我们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时,不能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而是既要言之有理,又要持之有据。1991年全国高考题是“近墨者未必黑”,很多考生在写作时缺乏必要分析,写成简单的列举题式的文章,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自圆其说。有的材料不够充分,以偏概全。有的材料与观点不统一,用“近墨不黑”的例子来证明近墨者黑,或者是用“近墨者黑”的例子来证明近墨者未必黑,这样就导致了自相矛盾。
(三)要注意辩证说理。我们既可以说“开卷有益”,也可以说“开卷没有益”或“开卷未必有益”。既可以说“近墨者黑”,也可以说“近墨者不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就是说无论是求同思维还是求异思维,应该说都是部分地揭示了真理。因此我们在写求异作文时,切忌主观武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能只注意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种片面性的议论,自然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要避免说“过头话”,也要避免静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要注意事物、概念的时代性。在概念的内涵上要多加考虑,如“开卷有益”的翻新,主要是在“卷”“开”上做文章,是什么样的“卷”,应该怎样“开”。当然,说要辩证,并非是推翻前面的观点,仍然是要与前面的观点相一致。例如,有人在论述完“开卷未必有益”后,写道:“当然,如果说‘卷’是健康向上的,‘开’是有远大明确的目标的,那么,这种‘卷’大可以‘开’。”这并非画蛇添足,而是使文章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因为这与前文所说的“开坏卷有害;不得法地去开,没有远大志向、明确目标地去开无益”并不矛盾。切记,辩证说理不等于模棱两可、自相矛盾,而是有主有次、旗帜鲜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