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翻阅小学生的作文,我们往往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千腔一调,就是大同小异,很少见到富有个性的作文。在农村,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古人云:“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心之所至,文之所成。作文既是一种表达。就要体现个性,流淌感情。因此,要在观察的同时,注意心理体验,把写作主体潜在着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鲜活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这样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作文环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家写作依靠的就是生活的积累。学生的作文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如果我们的学生仅在家庭、学校这两点间徘徊,甚至被关在教室里,锢在居室里,锁在课本上。作文的源头活水就会被堵塞。 对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作文环境,要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放飞灵感、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风格迥异。春天,碧绿的草地、飞翔的小鸟、五颜六色的鲜花,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茂密的树林、吟唱的飞蝉、碧绿的瓜地……让学生在“绿树浓阴”中徜徉;秋天,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让学生在丰收乐园中遐思……与此同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投身生活。借杨柳春风、日落日出、草长莺飞等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的情感;有时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观察人生百态,了解现代化建设,开拓学生视野。 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文字表明:客观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能触发人特定的情感,形成亢奋的情绪,心物同构,交相融合,发之称文。眼中之竹—一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正好完成了写作的双重转化过程。而由“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的转化,正是感受的结果。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内在的心灵世界。外在的世界在众人眼里是相同的,但是引起心灵上的感受却因人而异。如果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他的心灵世界,那么,那些人所共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就会引起学生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独特感受。可见,指点学生静观默察,眼触心思,远比站着观看更为重要。
二、体验个性化的成功喜悦
部分学生写作兴趣淡漠,这除了因为教师训练无序、指导无方外,还因为学生缺乏写作激情。心理学认为:成功能激发人奋斗的激情。有了成功,就产生奋斗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罗森塔尔进行的所谓“智商”特别高的优秀生的编班实验,用一种权威性的谎言,使那些学生获得优异发展就是明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命题中,要考虑学生易写、乐写,曾有过相关的生活体验。题目要适当宽一点,让学生有选择余地,有话可写,为获取成功打下基础。对优生,教师要因材施教,适当提高要求,让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为了激发兴趣,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作文比赛活动。变学生的好胜心为进取心。而对于中等生,要发掘其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作文评讲课上,好、中、差三类作文都有扬长避短之处,在活生生的语言中寻求澄明的思想,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寻觅创造性的思维。海涅有句名言:“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比天空和海洋更广阔,而且更深邃,更复杂多变。目前,中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泛,情感平平,“我”的丢失,写作个性的畸变,这些尽管跟他们没有“留心各样的事情”有一定关系。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个性化的体验。因此,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黄昏的最后一抹晚霞,这样重复了亿万年的风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展现着不同的风采。将心情融入风景,把思想贯穿于事物,文章才有个性。文章才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文章才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倘若如此,那么就会从本质上体会到个性化的成功喜悦。
三、拓展情感化的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联系,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听”“说”只是基础,“读”“写”才是关键。“读”和“写”这二者之中,“读”又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语言水平。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与博览群书、广为借鉴有很大关系。那么,对学生读书又有何要求呢?
1 数量上,要多读。除了要熟读教材所选文章外,我还规定学生每周要读2-3篇文章,每节课读背一句名言,并定期抽查。学生广泛阅读,作文中的语言水平由于日积月累而得到提升。 2 质量上。要读透。多读还得讲究方法,那种走马看花的阅读无甚收益。苏步青教授曾说过:“书读三四遍不算读,要读到将书合起来自己能写一遍才算。”苏教授的话与杜甫所言的“读书破万卷”意思相同。读到将书合起来自己能写,把书读破,就是要求读书读出意趣,读出情趣,读出理趣,切不可泛泛而读。学生读书往往偏重于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这很不好。我常教导学生,读文章要用眼睛去扫描,用口去吟诵,用心去感悟,用知去拓展,用情去交融。人之美,在于四肢五官的搭配中体现出统一和谐,在于一颦一笑间洋溢着内在气韵,在于一举手一投足中表现出优雅气度。同样,文章之美,未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未必在于一喜一怒一个动作。文章之美,在于前后贯联着的主旨、意脉,在于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情趣、睿智,在于直观的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和智慧。这样看来,读一篇文章掌握一定的情节是必要的,主要的是感悟作品中情的流动、意的洞悉、理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读中明白怎样作文,才能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学生书读多了。胸中藏书万卷,下笔才能左右逢源,才思横溢,语言才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
四、营造合作性的修改氛围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文章修改内容广泛,仅就语言而言。也是不胜枚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几经修改,从“过”“到”至“绿”经历了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有鉴于此,学生草稿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读自改,在反复的阅读中把错字、不当的标点和错误的句子修改过来。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有重点地交换评改。在读中改,在改中读。最后师生共同修改,或者由老师在浏览后提出修改意见,或者由老师针对共性问题全班评讲。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修改。这样,效果肯定要比“一锤定音”好得多。
一个语文老师,他的魅力就在于打开学生心灵的书本,启迪学生心灵的智慧。尽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驱动倾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