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的教学、机械化的训练、抽象化的分析,使语文这一板具人文性的学科教学变得没有情感、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尽情地释怀,让学生的智慧尽情地进发。如何让课堂富有灵性呢?
1 让课堂多一些情感
名师于永正曾经指出:“有情有趣真教学。”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学可言。教师要具有人文情怀。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营造民主融洽和自由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启迪智慧,升华感情。
教学《春笋》一课,我把自己在竹园拍摄的那一张张笋芽儿的照片放在展示台上投影.孩子们睁大眼睛,直夸:“哇,好美啊!”我微笑着引导他们观察,孩子们对照书本的插图,恍然大悟:“啊!原来是竹笋。”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想让我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植物——春笋。抓住这一契机,我从春笋那美丽的外衣介绍起,正当孩子们听得入神的时候,我戛然而止,说:“最神奇的是它们还会一节一节往上长。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春笋》,看看它怎么个神奇法!”学生的情感由此引发,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带着探索的强烈欲望,和老师一起去了解课文。
2 让课堂多一些活泼
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规矩——学生正襟危坐,傻傻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许插嘴。不许质疑,不许非标准思维,更不许课堂“节外生枝”,一百个不许。这样的课堂缺乏灵性。缺乏创意,缺乏对生命智慧的挑战!其实只有让课堂多一点活泼,孩子们才能像小鸭一样在水中快乐地游。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请孩子们猜猜蝌蚪的妈妈是谁。“是蝌蚪外婆的女儿。”一个调皮的孩子回答。教室里哄堂大笑。我顺水推舟:“蝌蚪外婆的女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青蛙”孩子们欢快地回答。于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开始了。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研究蝌蚪成长的有趣经历。要在过去.这个调皮的孩子肯定会挨批评,这样这堂课同学们肯定心神不宁,这位调皮的孩子或许从此再也没有脑筋急转弯的智慧了。也许。还将失去更多!而给予自由和宽容,收获反而更多。